总书记考察上海模速空间的深意——产业孵化器的大时代!

来源:FTA产服 2025年5月1日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量:13

一场考察背后的产业战略分野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这个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器,汇聚255家人工智能企业,其背后是徐汇区连续多年投入超亿元算力补贴、打造千亿级基金矩阵的魄力。而同一时期,中国南方某一线城市某区(在此我就不直接说地方名字了,怕得罪地方领导,自己脑补),在招商手册中明确“集中招引已盈利人工智能企业”,很有意思的写法哈——只要“已盈利”的。很明显,两个城市的两种策略,折射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不同范式:是收割成熟果实,还是培育创新雨林?

总书记考察的是模速空间,鼓励什么产业发展逻辑?在我们的观察中,国家一把手领导人参观一个专业孵化器(除大学研究院之外),似乎是第一次。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竞速赛, “摘果子”和“育森林”的南北格局之战谁优,答案愈发明显。但这个第一次,背后还传递了多层深意。

 

01 解码模速空间是什么——对未来押注

徐汇区的模速空间不是普通孵化器,FTA做过研究,集团旗下的TOP研究院也专门做过分析,模速空间是一个系统性的人工智能“热带雨林”营造工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1、全要素生态基建:从“算力生态超市”(整合超万张GPU卡)到全球最大开源语料库(规划2000TB),再到虚实融合实训场,构建起“数据-算力-场景”的闭环体系。这相当于为初创企业配备了AI时代的“水电站”和“高速公路”。

2、创新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算力补贴覆盖企业80%的初期研发成本,设立全国首个大模型合规服务中心,本质上是用政府信用为企业试错兜底。数据显示,模速空间企业平均存活率较行业高出几十个百分点。

3、全球开发者引力场: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吸引大量开发者参与,形成“技术开源-资本对接-场景落地”的滚雪球效应。正如,阶跃星辰创始人所说:“在这里,算法工程师和投资人可能在咖啡机前就敲定了天使轮。”

反观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南方一线城市某区,虽然落地几十个大模型应用,但其“招大引强”策略更侧重短期见效。例如万里汇跨境支付平台落地时,政府快速审批速度令人称道,妥妥的传统招商高效服务。但很明显,该区对早期项目的系统性孵化仍显不足。

 

02 “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担当”,战略抉择背后的产业发展方式

两地的路径差异,本质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理解:

徐汇逻辑:做产业生态的园丁。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担当”,我们认为做专业孵化器,不追求短期税收回报或GDP回报,是一种非常具象的担当,而且是科学化的担当;很明显,中央在鼓励这种担当,有实力的地方政府都要看懂了!在徐汇体现为对“市场失灵”领域的主动补位。大模型研发初期需要天量投入(训练千亿参数模型成本超千万元),单个企业难以承受。徐汇区通过算力补贴、开源数据等公共品供给,将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整体下移,这正是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的“因势利导型政府”作为。

南方某区的选择:当市场红利的捕手。聚焦招引成熟AI企业,本质是借助现有产业基础做增量。这种策略在数字经济上半场成效显著——2024年该区营人工智能相关营收超千亿元,但面对大模型引发的产业范式革命,我们认为它可能错失底层创新机遇。有当地政协委员指出:需要从“应用层突破”转向“创新链攻坚”。


03 从硅谷到张江:孵化经济取代传统招商经济

我们看硅谷发展史,1970年代施乐PARC实验室孵化出苹果图形界面、以太网等颠覆性技术时,其商业价值十多年后才显现。今天的模速空间会复刻这种模式。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连续五年低于75%,传统招商模式边际效益递减。徐汇区的实践揭示的是政府和新质产业培育关系应有的路径:

1、从土地财政到数据财政:模速空间企业产生的训练数据,通过合规脱敏后形成城市数字资产。这类“数据税基”的想象空间远超传统税收。

2、从产业链招商到创新链育种: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十个一”机制培育出1800家人工智能企业,证明系统性孵化比零散招商更具可持续性。

3、从政策优惠到制度创新:上海在算力调度、语料确权等领域的制度突破,正在创造比减免税收更根本的竞争优势。


04 产能过剩时代的创新,孵化带来创新区产业品牌溢价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全球开发者大会,使上海成为AI领域的“达沃斯”,其无形价值正如SXSW之于奥斯汀。每个新产业赛道,不少城市会涌入进去参与,其中大多数的思路是:去参加别人的论坛、参加行业协会、找线索,办招商推介会、抢企业、拉到我这儿来。但是,高明的城市做的是:我自己做有影响力的展会、我拥有最顶级的论坛品牌、收集线索、我吸引最好的人、我在地培育世界级的企业…。硅谷、纽约洛杉矶…,各个都热衷于办展会论坛,无一不是用这个产业发展逻辑——做品牌做孵化。回看南方某区,虽然坐拥诸多资源,但在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形成强IP认知,虽招引了一些总部,但有大胆奇思妙想的创新企业在这儿找不到土壤。

 

育林者的红利时代,同时还是孵化器的大时代

当南方某区在焦虑“如何让AI从神话变成生意”时,徐汇区已构建起“技术-场景-制度”的三角飞轮。这种差异恰似1990年代苏州与深圳的选择分野——前者成就了制造帝国,后者孕育了自主创新火种。

在人工智能这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城市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收割了多少独角兽,而在于培育了多少改变游戏规则的“变异基因”。模速空间的255家企业中,或许正在孕育中国垂类模型中的OpenAI,而它们扎根上海的概率,定然高于某个“总部经济园区”的招商对象。

国家领导人考察路线指明的方向很清晰:经济发达地区的担当,是要做创新雨林的播种者,而非果实的搬运工。这个孵化器大时代,终将验证一个真理: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搬过来的。

今后每一个一线城市都要问自己:你有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