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10-17 发布时间:2025-11-16 浏览量:12
打破“单打独斗”,长三角又一次走在了前列。近日,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的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深入探讨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面临的关键难题、机遇挑战、突破路径、重大举措等内容。“形神兼备”这一前沿理念也由此成为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指引。
前沿理念从构想落地为实践,离不开行动方案的支撑。近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的《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正式印发。该方案以“三个聚焦”破题,围绕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
事实上,长三角此次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并非凭空发力,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5.5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升至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的经济增量占全国的26%左右。从城市能级看,在长三角地区“万亿城市”数量已从2018年的6个增加至9个,占全国总量的1/3。从开放能级看,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从产业能级看,长三角已培育形成大飞机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活跃、联系最紧密、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备受关注。2024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从“1+8”到“1+13”的升级,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面积在国家陆域中约占1.2%,同时承载了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联系紧密,已形成产业创新和人才等要素在大都市圈范围内网络化的组织形态。
不仅上海都市圈,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宁波等长三角其他都市圈,此前也已出台适配自身发展的规划方案。既然各都市圈已有规划,而今为何要专门制定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专项行动方案?
答案在于,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绝非短期攻坚可成,而是需要长期深耕的系统性工程,其对于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在世界城市群中持续进位具有重要意义。将视野置于全球坐标系可见,与美国纽约都市区、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大伦敦地区等世界顶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都市圈在关键领域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在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能力上,尚未形成足以匹配顶级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复杂形势,区域产业链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面向“十五五”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待解难题。比如,在机制框架上,如何更好地发挥一体化发展机制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各都市圈间合作联动,真正实现运转高效、协同治理;在规划指引上,如何更好加强规划的衔接,健全推动规划落地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更好地实现政策精准发力和立法协同保障;在规模体量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空间形态上,如何更好地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强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功能网络建设,以充分释放都市圈空间组织效能。
长三角都市圈当下的困境,与其领先全国的发展态势高度契合。长三角都市圈始终行走在国内区域协同的前沿,所遇难题皆无现成经验可循、无既定答案可依,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中国都市圈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经济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各类资源深度联通的当下,长三角“同此凉热”的特征愈发鲜明。面对时代机遇,六大都市圈唯有打破行政壁垒、凝聚协同合力,以“一盘棋”思维构筑紧密联结的区域共同体,方能将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体竞争力,牢牢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同样需要各都市圈摒弃“单打独斗”,通过统一规划、一致行动形成攻坚合力,携手破解发展难题。
那么,六大都市圈如何突破行政边界、实现“同城如一城”的深度融合?又该如何持续发力,支撑长三角在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打头阵、作表率、挑大梁?
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正是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给出了清晰路径:通过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强化统筹,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夯实支撑,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激活动能,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打破壁垒,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拓展空间,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守护底色,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惠及民生。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未来,随着“七个一”任务逐步落地,行政边界的壁垒将持续消解,要素流动的效率将不断提升,长三角不仅能建成“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更将以“一座城”的合力,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