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仑策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章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市化战略等四大战略。我体会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就是将来推动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战略性力量。目标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这几句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对于我们研究区域经济的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刚才金碚老师谈到,原来区域经济学可能主要是研究国内区域空间布局的,而未来我们研究区域经济,必须研究区域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重大经济布局,还有优化中国的国土空间体系。研究区域经济和国土空间体系,未来将成为我们在所有学科里面,或者说我们国家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全球性、前沿性、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少人过去认为,区域经济就是研究我们国家国内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而未来则要求我们放大到全球来看区域经济,放大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来看区域经济,放大到中国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整体角度来看区域经济,放大到从中国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发优化经济结构等若干角度去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因此,会有五个大的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对区域经济的布局和研究会有五个大的方面的影响。
第一,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最大背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现在百年未有之大乱局变乱交织,国际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实际上这是全球性区域格局的深刻调整与演化。全球新的区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对其他国家,对整个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影响都非常大,是一个全球性的区域的结构调整和演化。这个方面调整大家可以看到是调整的频率越来越快,随着一些重要变量的加入,空间布局也在发生重大调整。
比如说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就是由于一些国家“去中国化”的推动、由于百年疫情造成的一些领域自然熔断、由于近十几年成本驱动叠加形成的结果,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推出比较自私的《通胀削减法案》,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危机,高通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企业成本高企。这些原因,导致了制造业原来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加快调整。这种调整又推动了区域布局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是从全球到中国全方位的区域调整,而非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变化。欧洲原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中心,亚洲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中日韩为中心,美国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现在这三大产业链的集群或者中心面临风险最大的,其实还不是中国,而是欧洲,欧洲的一些企业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的企业,正在加快向外转移。所以,这种区域的布局,它会带来世界整个格局的演化。在这样的区域布局中,中国的道路,中国的主张,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力量成为引领或者说引致全球区域经济布局发展和变化的重大变量。将奠定今后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中国的历史地位。
大家都可能不太关注美国桥水董事长达利奥,他写了很多关于中美关系特别是分析中国的文章,如“八千里高空俯瞰中国”等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中国文明以其高度文明的行为,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除了1840年左右,到1950年左右急剧下降之外,在1950年开始重新崛起,起初缓慢,然后非常迅速,重新获得了其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帝国之一的地位。在过去14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朝代都非常强大,文明且繁荣。中国幅员辽阔,中国控制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拥有极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也是美国一些战略家、政治家,还有一些政客,把中国在当前十年内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的一个潜台词。当然,达利奥的文章还是比较友善的,比较客观地评价中国。
我们可以看到,从1840年到现在,中国经济总规模在现代化框架内重新跃居到世界前列。这将导致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文明走向会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使世界经济重心和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更重要的是终结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推动了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的变迁,从而结束近现代三百多年以来的西方霸权时代,开启了以文明对话协商交流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时代。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区域经济的布局,之所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包括今天的变化,也包括我们存在的重大问题,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内部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或者说对世界区域格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第二,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重大转折。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提速提质。这一点是我们研究区域经济非常重要的着眼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涉及区域人口的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又不是弱化创造财富动力的平均主义,涉及我们如何处理区域之间的差距,在区域之间降低收入分配的差距,不仅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处理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不仅要做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要做一个在文化价值观上能得到更多国家认同的大国,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涉及我们在区域经济关系中如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谋划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永续利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经济的布局中,研究如何形成国内外联动的区域布局,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保证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站在和平发展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这是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中如何做好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到2035年按照汇率计算,无论如何中国经济总量将居于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国的经济总量按照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判断,2022年我中国GDP会超过120万亿人民币,按美元计算将突破18万亿。中国经济2021年在世界经济占比已经达到18.5 %,按2022年的数字会达到19 %,明年将会达到20 %以上。这些巨大的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奠定了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当然,2022年在疫情中中国经济受冲击比较大,我们既有原来的三重压力(消费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没有解决,又加上疫情反弹的压力。疫情在初期的反弹到后来多点爆发,从严格管控到后来放开,疫情的大规模海啸般的冲击,对中国经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对中国经济长周期来说还是一个片段,还是一个时段。这个时段我想随着我们的放开,随着我们的政策调整,它将成为过去时。2023年中国将揭开新的一页,中国经济将加速度发展。中国到2035年按照既定目标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要达到2.5万美元左右,总量到2035年大约应该到200万亿元人民币。前一段时间开物流会,我算了一下账,届时我们国家的物流量可能会达到600万-700万之间。所以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的格局及其演化。中国重回人类文明中心,或者说中国未来成为塑造未来文明形态的重要力量,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在人类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下,创造国家新的基于优化区域布局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
第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领先全球,为中国长周期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利用的独特优势。
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塑造中国经济格局各区域布局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一些地方是以时间换空间,有一些地方是以空间换时间,在一些地方是以时间和空间塑造了新的区域发展的动能。比如说我们的硬基础设施,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港口网、航空网、管道网,这些硬基础设施的网络形态已经形成。具体数字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再赘述了。比如说数字化基础设施,我们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研发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和世界最先进国家比肩。前三次科技革命我们都是落伍者,现在中国正在构建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机构、创新型人才,这些方面的兴起,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区域经济格局的一系列变革。比如我们的移动通讯从3G突破到4G到5G引领,到6G已经开始起步。我们中国累计已经建成和开通的5G网站突破200万个,我们累计的2G、3G、4G、5G加起来超过了1800万个,在世界属于首位。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年的42.1 %提高到2021年的73 %,上网人数达到10.32亿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43亿人。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3.55亿人,这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三。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现在在全球是领先的。由于美国的阻挠,美国带头排斥5G,欧洲一些国家跟风。但是,尤其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我们中老经济走廊,下一步直接就是从2G到5G的跨越。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世界领先,也会使我们的区域经济布局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没有高铁的时候,我从石家庄到北京坐火车需要六个小时,现在高铁最快1小时6分钟,这就是时间换了空间。今天你说我从石家庄到北京的距离多少?过去坐火车六小时,现在高铁一个小时。我们迎来高铁时代,我们迎来硬基础设施的网络时代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使我们的区域格局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再按照原来的区域布局理论、空间布局理论显然没有跟上时代。未来已来,未来将引起世界格局,我们中国的区域格局发生哪些重大变化?我觉得这些都对我们研究区域经济带来了重大挑战。
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也带来非常重大的变量。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智能车间,我们国家也出现一大批。美国现在排第一位,中国排第二位,但中国的应用场景,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要大于美国。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在线指数排名从2012年全球第78位已经提高到目前第9位。当然这个数字是2021年的数字,我认为2035年会迅速跃升,比第9位还要更高。我们的创新指数已经上升到第11位,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进入前20位的。11位是中国现有的水平,以现在中国的追赶速度和创新能力,我们未来会位居世界最前列。
第四,要关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复合和叠加,形成内外联动、东西互济、梯队演进、互为支撑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只有这样,优化的区域布局就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纵深。一是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比如说推进能源、数字、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现在全球能源危机引发了美欧等国家的高通胀,之所以对中国影响比较小,就因为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九年的历程中,我们的管道天然气已经形成了五大方向的管线。石油能源已经从中东占80 %发展到主要来自“一带一路”的24个相关国家。我们研究的区域布局,不能不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内外联动的格局,到底会对中国区域产生哪些影响,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
二是研究中国渐次形成的区域布局仍然在发挥的重大作用。原来按照区域板块形成的区域布局,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优化布局。当然,这一按区域板块形成的国家战略,是一个带有明显过渡性的区域政策,将随着中国区域布局的进一步调整,比如说南北关系、比如说大城市群的调整,可能会在不断调整中和其他区域战略融会贯通。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家连续推出的新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等;包括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上海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还包括建设海南自贸港,这些既是我国的开放战略,也是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要特别关注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就不再展开了。还要特别关注我们现在正在兴起或雏形已经基本具备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以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各类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持续优化,绿水青山将成为区域生态文明的主体形态。
创造更多的高质量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推出的“双碳”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战略,一系列的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中国的绿色转型必然对中国的区域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引领,或者引发内部存量资源调整,不断创造未来增量资源,在这样一种动态的调整中实现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经济优化。
因此,我们今天讨论的关于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区域布局的新部署,不仅要考虑2023年的工作思路,也必须考虑到2035年、甚至2050年长周期中国区域经济调整优化的愿景。我们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中国区域经济布局,强化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考虑上述的重大变化和总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