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1年5月19日,2011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年会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布局与治理”。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
陈秀山: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布局的特征与问题。我讲两个问题:
第一,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一些基本认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简单说,有两点很重要:一,我们城市化是在二元结构背景下推进的城市化;二,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中国以政府为主导、基本特征的城市化,道路和布局应该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化是有序进行的,因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起点高,速度快,也不存在城市的贫民窟等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保持了相对协调。没有严重的、大的社会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迅速城市膨胀,带来了城市内部的大问题。另外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城市化,问题表现其实也很突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城市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导致土地的城市化远远大于人口城市化速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城市化城市进程的面积扩大远远大于城市人口增长。同时,城市规模是呈粗放式发展,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城市运行成本非常高,所谓新区建设、开发区建设,在一些大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四上四下,中间有几十米的花坛,我们在很贫穷落后的一些中西部地区城市或大学看到有像天安门那么大面积的广场。
二是我们的城镇体系,城市布局是依托于行政等级体系,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在城市化和城市布局形成过程中,要素总是在向高等中心城市集中,中小城市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有被吸空的状态。北京现在向世界城市发展,但北京往西、往北八十公里以外,到了河北完全是非常落后的农村乡镇,只要一过河北界,相差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贫困不光表现在区域上,而且表现在县城、城镇,是全方位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城镇化进程并没有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状态,城乡差距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区域差距现在延伸扩展于城市等级差距。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的落后、不发展并存,城市的相对繁荣和农村的停滞衰落并存,这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第二个问题,对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向,包括城市布局的走向的一些想法。
第一,我现在关注的是关于中国城市化未来时期的发展动力和速度问题。最近看了一些材料,有一些预测,在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每年要提高1.5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到2004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要达到90%。我个人认为,这样一种估计可能过于乐观,至少在中国可能恰恰相反,中国城市化速度会放缓,动力会减弱。基本的论据有三条: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包括中小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如果没有打破,农民进城容易留城难,人口大规模流动积累的社会风险,包括中小城市的城市人口,进了大城市容易,留下非常困难。二,二元土地产元结构没有改变,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发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现在开始就不愿被城市化,这是一个新的趋向,甚至千方百计地走向逆城市化。原来想要城市户口,现在反过来要求回到农村户口。三,当前政府的一些短期经济政策目标,与长期城镇化目标实际是冲突的。比如各种限购措施,在强化户籍制度的福利,我们通过种种手段还在强调控制人口,其实都是出自于政府利益,和整个城市化战略目标是发生冲突的。所有这些都会延缓城市化进程。
第二,关于未来中国城市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趋向问题。我认为,从长期看城市布局可能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一方面要看到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它大大缩小时间距离,城市圈边界扩散,城市规模扩大;但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服务方式,导致空间结构的结果是呈分散化趋向,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在平谷怀柔的山洞里面为欧洲、美国的医院做片子的分析,做外包服务,也可以住在郊区家里面进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课程、艺术学课程、音乐课程,比国内所谓的大学教授讲得要好得多,我们不必在几百亩地里集中上万人,像一个大人场那样办大学,这样趋势要看到。
所以我个人认为,城市绝不是越大越好,我们现在学者研究城市化问题有些理想化,是带有憧憬的,没有看到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或者已经先于我们走过几百年国家的发展势头。很多国外大公司总部选在一两万人的小城镇,没有什么CBD的概念,而我们还在热衷于发展CBD,我刚刚接到一个邀请,要参加商务部搞的一个CBD指标体系的评审,搞了这么一个课题。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差别,恐怕会提醒我们有些问题放在长期战略上,要有更理性的考虑。我就讲这么多不成熟的观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