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推进区域更高水平开放的新使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浏览量:22

来源:开放导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但是我国的区域开放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水平的协调均衡的区域开放,对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水平的区域开放是畅通内外循环的关键环节。近些年,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国内各地区间存在的商品要素流动壁垒逐步得到破除,但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的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不畅,如有些企业常常感到在海外投资比在国内受到的限制少,产品外销比内销容易等。因此,推动区域高水平开放,尤其是各地区着力打造与国际规则制度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必定会使国际国内双循环更加顺畅。同时,高水平的区域开放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开放度高度相关,区域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越高,反之则低。目前我国的外资、外贸、外经绝大部分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流增速加快,但总量与沿海差距仍比较大。通过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必将不断缩小,最终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推进高水平的区域开放,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抓好区域内外的硬联通和软联通。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的硬联通,是各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前提,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中欧货运班列有序推进,不仅缩短了西部与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更为西部各省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软联通包括互联网、跨境电商、人文交流和政策对接等,区域软联通建设对一个地区开放也是重要的条件,目前相对薄弱,要利用国家推进“新基建”的机会,加大对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设施投入,不断开辟对外商贸人文交流的新场景。

二是重点培育区域输出型产业及开放主体。区域开放的关键还在于本地区要有竞争力强的输出型产业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特色优势产业,要重视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出口产业的培育还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的影响,注重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对本地外向型企业尤其小微企业要在融资、税收、外汇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当前在抗疫背景下尤其要保护好这些市场主体。

三是要把自贸区作为区域开放的重要抓手。从2013年上海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目前我国分6批次批复设立了21个自贸区、60多个自贸片区,形成东中西协调、南北统筹的自贸区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地区开放合作和改革探索。自贸区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开放平台,新时期区域开放要重点抓好自贸试验区,通过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制度创新,同时各自贸区以及自贸片区之间应注意加强协同联动,无论在产业发展选择上,还是在政策探索上都要做好差异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