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高质量发展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2 浏览量:2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能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扩张以及外需拉动的传统高速增长方式,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新时代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渊源

与物质资本相对应,人力资本凝结着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而创造价值。古典经济学较早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固定资本中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获得的有用的能力,这种才能是通过包括教育、学校和学徒过程获得的,一般都需要付出现实的成本,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但他依然将人看作是物质资本的附庸,没有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研究。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认为资本并不一直都是有形的和物质的,资本也完全可以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进而形成“人力资本”并增加特定国家的资本存量,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得多。舒尔茨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被逐步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罗默、卢卡斯等用人力资本内生化来解释经济增长问题,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且人力资本程度的提升表现出较强的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形成和使用效率的提升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思考分析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功用价值,并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认为前者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后者创造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通常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的方式提高生产率。劳动又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无论何种劳动均会创造价值。这些理论不仅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深入研究,使之被广泛地看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评价和使用人才提供了依据。

(二)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我国实践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人才供给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本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而直接增加产出水平;二是人力资本通过外部性激发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有助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三是人力资本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或者说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可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四是人力资本通过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通常经济发展初期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向发达地区流动,鼓励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力资本开始回流,进一步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是人口红利的标志。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人口红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机会窗口”,但不是永久性的增长源泉。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人口红利窗口期在不断变窄,经济增速也在逐渐变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提高有利于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但人口年龄结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因此今后要更加重视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尽快以“人力资本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首要资源。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进入了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而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然而,我国人才状况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尽匹配,人才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人才制度建设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优等问题。目前各地区开展的“人才争夺战”或“抢人大战”,不仅反映了各地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反映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提出的新要求。

二、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强国战略。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同时优化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力。

(一)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培育更多的实用技能创新型人才

高质量发展以人才为支撑,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首先需要加速人力资本的规模积累。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舒尔茨将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概括为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流动。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以通用性知识为主,在职培训以专用性知识为主。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有学校教育模式仍然以知识传递为主,导致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创新能力总体偏低,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十分艰巨。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最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情况。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不足,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一方面应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加强扶持;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如支持具备一定资质和办学条件的民企申办幼教和技工学校,以尽快弥补目前各地方存在的巨大缺口。此外,切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企业培训体系改革,培育更多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技能型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之更好地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一般来讲,人力资本结构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小,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因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相应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结构相匹配。否则,将导致物质资本不能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不能有效实施,这也是造成失业增加、经济波动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与目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端研发人才、新经济领军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成为创新驱动面临的最大制约。因此,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比如要调整和改革学校的专业设置,对长期就业不佳、学生又没有兴趣的专业及时撤销;同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三)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布局

经济学理论通过“极化—涓滴效应”解释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发展初期,经济和人口资源向发达地区集聚,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当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涓滴效应开始超过极化效应,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始向欠发达地区回流,进而带动其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然而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回流不足,人力资本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中小城市人才支撑不足,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中西部高端人才缺乏制约着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同时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规模小,进一步加大了人力资本的地区差距。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都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同时促进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其区域分布合理化,最终缩小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应根据对口帮扶的部署,增加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产业技术以及管理干部等亟须人才的支持,避免到欠发达地区学校和科研机构“挖人”甚至“抢人”的行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努力改善人才环境,通过事业、待遇、感情、政策等多措并举,建立有利于人才干事业、激发人才创造力的动力机制。

(四)不断改进创新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力

人力资本需要与物质资本相结合而发挥作用,并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从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当前,我国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效率的提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合理干预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抑制了市场的创新活力;国有企业的垄断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自身创新制度激励不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人才在体制内外以及不同行业间的最优配置。

从宏观层面而言,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鼓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同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从微观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激励企业家精神,同时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应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完善激励制度,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