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我国区域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5 浏览量:16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对于经济“新常态”仍存在着困惑迷茫或“不适应”,这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唯有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才能为新阶段区域发展找到正确路径,并尽早获得新阶段的发展红利和动力。

一、当前区域发展“不适应”的表现

从各地区的实际看,对“新常态”的困惑和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经济增长速度上,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以及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式上,其中大多是有悖区域科学发展的问题。

第一,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认为近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增幅回落,是周期性的、是短暂的,期盼着回到高增长时代,许多地区不管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年初依然把增长目标定得很高,并把高增长指标层层分解到部门和基层,给部门和基层造成较大压力。第二,在经济增长动力上,看不清动力来源的变化,习惯于传统的“路径依赖”,仍把低要素成本、资源投入,作为地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一些地区依然把本地的劳动成本低、土地价格便宜、要素资源低廉,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优势条件宣传。第三,在环境保护上,认为发展经济造成污染难以避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绿水青山”的资产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还有较大抵触,企望降低排放标准;有的地区对污染项目的环境评价把关不严,“环评一票否决”说易做难。第四,在资源配置上,考虑地区范围内“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普遍存在,缺乏地区间开放合作意识。比如,交通建设修路只到边界而不管与相邻地区是否联通;产业项目上下游之间、关联支撑条件只考虑在本地区内部配套建设;企业选址在本地的下风下水,而对相邻下游地区则是上风上水;有的不靠海的地区也要自建出海港口。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New Normal)是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提出,被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新常态”,则是特指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需要面对的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等一系列新趋势、新状态。那么,“新常态”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特征,目前学界也有多种观点和看法,我个人认为,所谓“新常态”特征在区域经济领域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取得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但不同区域有别。我国经济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几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认识这种形势?它是周期性的还是阶段性的?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是阶段性而非周期性,也就是我国经济已从过去的超高速、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中速增长新阶段,以往两位数的增速不再可能出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增速可能保持在7%-9%的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与国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已逐步缩小,经济成长逐步进入成熟期,特别是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长时间高速的增长已难以为继。

但是从我国各地区来看,虽然增长率都比过去有所下降,而增长率在不同地区间仍有较大差别,从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呈现“东慢西快”格局,这种局面仍将保持一个较长时期,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只追求增长速度,必须要把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而且要更加重视提质增效。同时,东部发达地区也要在转型发展中避免增速大幅下滑,要把增速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第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但比较优势有别。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采取的是粗放发展模式,高增长是以低廉的劳动成本、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如果扣除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损害、劳工安全等方面的付出,经济的总产出要大打折扣。随着各种资源的消耗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到了终结的时候。由粗放的资源驱动模式转变为集约的创新驱动模式,就成为新阶段的“新常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高,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大而不强,因此,实现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

但是,我国各地区不仅存在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袤,各种资源富集,但高素质人才比例小、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发展模式转型对各地区都适用,但要按照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所区别,未来一个时期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上取得进展,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加快转型,大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型,促进城市发展向集约、智慧、生态转型。

第三,经济增长动力“改变”,但能量等级有别。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欧洲接着陷入债务危机、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以往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已不再奏效,而内需的培育需要较长过程。那么,我国经济进入换档期后,未来增长的动力源泉在哪里?新阶段寻找增长新动力也会成为“新常态”。无疑,全面深化改革是最重要的动力源,通过改革激发民众的创业、创新活力,通过改革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上海自贸区设立仅仅一年就新增企业上万家,足以证明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的难度日益加大,新时期的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同时各项重大举措要先开展局部试点,开展试点的地区由于获得先行先试的权限,可能较早较多地从改革中获得红利,因而发展的动能要比其他地区更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试点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设立国家级新区,再到现在设立自由贸易园区,东部沿海获得了较多的改革试点机会,这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时期,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动力机制非均衡分布的格局,为中西部地区增加更多的改革试点机会,获取更多的改革红利,并以此作为“新常态”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适应“新常态”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各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适应新常态”的要求,积极转变认识,在适应“新常态”上增强主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下我主要以河南为例谈些个人看法。

第一,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过去我国很多地区在发展上都有违背规律遭惩罚的深刻教训。大量事实警示我们,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盲目蛮干,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劳民伤财。要自觉认识和遵循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新常态”体现的就是新阶段发展规律,只有积极适应才能赢得主动。

第二,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硬道理。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发展,无论是增强综合实力,还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都无从谈起。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着“两个走不通”,一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道路走不通,二是我们以往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走不通。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战略上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资源环境约束、竞争力等问题。总之,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来,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效益、注重可持续。

第三,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在全国一盘棋中定位谋略。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每个地区在全国的地域分工中都有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使命。但是,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如何在地区发展中担负好自己的使命,不偏离方向?首要的是把地区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在全国一盘棋中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确立地区服务大局的使命责任。习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河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又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河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成为河南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当然,河南不仅要支农强农,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除了要考虑国家的需要之外,谋划地区发展更要结合本地区的区情特征,提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河南省领导在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基础上,科学描绘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特别是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总布局,明确提出了聚焦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个国家级战略,以及“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五大基础、强化六个保障”的重大举措。不仅符合国家新常态新趋势的要求,也符合河南发展的省情实际,因而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意义重大。

第四,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在改革创新中获取新动力。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我国各地区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归结而言,区域发展新动力主要来自“三全”,即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结合河南的实际,我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更加重视发挥河南人力资源大省的优势,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对高素质员工、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因而,要加大河南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扩大产业技工队伍,超前应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的“用工难”和“技工荒”难题;要尽快增加河南优质高等学校的数量,抑制本地优质生源的大量外流;要抢抓欧美债务危机人才成本降低的契机,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入豫。

二是更加重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高河南的国际化程度。新一轮发展不仅注重内需尤其消费需求的拉动,更注重扩大对外开放尤其向西开放,并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对于内陆地区以开放促开发既有难度更有潜力。河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交通优势,要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依托省会中心城市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争取设立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腹地中枢。

三是更加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让中原大地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新时期的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同时各项重大举措要先开展局部试点,以往的试点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今后应更多增加中西部的机会。中原是全国的缩影,改革试点更具普遍意义。结合河南的省情,可以考虑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等方面赋予其更多的先试权,以增强河南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为中原更出彩加油助力。

作者简介:陈耀,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