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5 浏览量:31

导语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2021年5月14日,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CCRL特聘专家范恒山教授于《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3期发表文章《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的四个着力点》。本期【专家成果】将推出范恒山教授文章全文,感谢范教授的分享!

2006年,国家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基于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建设 “三基地一枢纽”的基本导向,中部地区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但应该看到, 中部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上仍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崛起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部地区应把握机遇,正视挑战, 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是抓住那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下功夫,巩固已有成果,实现新的突破,推动中部地区走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特别重视并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推动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经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产业的发展;区域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的竞争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创新。 要加快崛起,必须继续把动态优化产业结构放在重要位置,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作为演进方向, 中部地区仍应以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和抓手,拓展产业门类,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在具体路径上,则并非不论区别的以“高”“新”为标准搞“一律化”和“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产业结构。在操作上, 要围绕“联动”“适宜”做文章。 一是加大力度化解产业的同质竞争与重复建设。各地区应进一步树立全局思维和长远意识,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封锁,推动适宜资源和产业遵循经济规律要求向优势地区集中,依此形成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最佳配置和产业发展在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从而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效益增长的最大化、持久化。 二是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决定着区域的前途,需要抓紧谋划、提前布局。但行政板块利益约束和争抢心理容易导致各自为战,也往往会因条件所限和相互掣肘而功败垂成。应协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顶层设计,形成相关产业与空间的适宜匹配,并建立积极的资源要素协同机制。对需要在多地布局的产业,可利用一园多区等途径和“一园共享”等机制促进协同发展。 三是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这是产业结构得到深度拓展和优化提升的基础支撑和具体呈现,涉及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和短板的克服,涉及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单靠一个地区的力量很难做好。应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各地区资源要素的积极聚合和有机整合,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补链、强链、延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是加快推进资源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的地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地区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以空间调整带动品质提升,依托共性技术平台和数字经济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建立健全促进机制,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制约。 中部地区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业地位突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因此兴中部必须兴乡村,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撑与标志。需结合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强化政策倾斜,建立促进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公平对待、平等交换的政策体系。全面消除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赋予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创业、居住、流动等方面完全平等的权利;把农村资源要素全面纳入市场化轨道,与城市资源要素依同等规则进行交换。确需以特殊形式、特殊价格进行转让的,应给予适当补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对这方面的感知度最高,因而也最为在意。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是农民无法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建立标准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下力气解决好这一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通盘考虑城市与乡村发展规划,以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乡村,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力量在城市。要在推进消除绝大部分城市对农民的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城市骨干企业和优秀经营者进入农村,以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产业变革融合。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继续用好以工代赈等手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快速发现和支持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区际利益补偿机制。中部地区农村是国家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基于战略利益和全民福祉考虑,农产品既不能缩减产量,也无法自由定价。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也为了适当体现农民辛勤劳动的价值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中部地区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有关地区协作,以粮食为重点,着力探索构建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间适宜的利益调节体系或补偿机制。

紧扣关键探索创新,充分发挥重点城市和特殊功能区的引领作用

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综合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延展弹性大,具有强大的辐射能级;而 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既是国家战略的承接载体,又是先行先试的探索基地, 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两者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和强大的引领作用。中部地区拥有一批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及众多的特殊功能区,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其紧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供示范、增强辐射。 一是在构建公正、开放、规范的市场体制和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做出示范。以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为准则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平等对待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市场主体与经营活动;全面破除妨碍统一开放市场的规定与做法,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自主配置,依法持续打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及时的信用调查机制与严厉的失信行为惩治制度。 二是在推动创新发展、构建高能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做出示范。推动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和积极联动,优化创新环境与攻关机制,在推进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技术基础等的创新上形成强大能力。 三是在实施品牌引领、促进高质量供给方面做出示范。高质量发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创造又推动高质量发展。应以品牌培育、创建、提升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意设计、生产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等的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断拓展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形成品牌提升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循环,有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在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协同联动方面做出示范。开放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合理分工、抑制掣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地区间合作联动不够紧密,这既是挑战,也是潜力。应结合打破地区封锁、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推进制度性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及监管模式,进一步深化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五是在加快数字化发展、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优势方面做出示范。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强劲动能,也是推动经济加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谁走在前面,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位置,数字技术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要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跨越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全面变革。

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坚定的意志、能动的创新、持续的努力都来自精神的支撑。 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不仅要全面调动物质资源的能量,更 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智慧豁达, 具有很强的坚韧性和创新力。要紧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导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明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融合,着力克服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持续提升中部地区的软实力。 一是要打造工匠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精益求精、精细专注的工匠精神的特质就是认真。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重塑、振兴、弘扬各类人群、各个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向市场和社会负责、向历史和未来负责、向自已信誉和品质负责的信念与勇气,细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马虎,不松劲,不停辍。 二是要秉持契约精神。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兴,契约的实质与核心就是“信”或诚实信用,而契约精神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严格遵规守约,不偷奸耍滑、投机取巧;要坚持诚实信用,不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要实行公正交易,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有了契约精神,经济活动才能真实展开,市场循环也才能有序进行。 三是要强化合作精神。齐心协力、合作联动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保障。除局部利益羁绊外,中部地区地理板块单元整体黏合度不高等特点也影响中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合作联动。在充分认识合作联动重要性的基础上,应通过法规约束、机制推动、平台关联和利益齿合等多种途径强化地区间合作,促进重要领域的一体发展和重大工程的协同建设,不断提高地区凝聚力、人民向心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要提升集体精神。集体精神即爱我地区、爱我城市、爱我家园的精神,这是爱国精神的一种自然体现,也是一种具体延伸。集体精神往往与责任联系在一起,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意识形成了鲜明对照。有了集体精神,不仅会积极奉献,自觉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也会勇于挑剔,严格审视政府决策和市场行为;不仅会严于律己,也会帮扶和约束他人。应强化督促引导、制度保障,牢牢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积极能量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