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把握的十个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14 浏览量:2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关系全局和未来的重大使命,涉及到理念、体制、结构、动力、方式乃至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方面的转换与变革,包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等。从操作角度说,既需要优化宏观设计,更需要把握关键举措,唯有把握科学的路径和有力的抓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考量,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紧扣如下10 个方面作文章、下功夫,或者说,要把握好如下10 个关键词。

一 先进制造

通常情况下,实体经济是大国崛起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仅体现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维护**安全的能力,还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与福祉。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体现着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从而决定着经济的质量状况。在过去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由于投机性金融、泡沫性房地产等因素的相互推动与强力牵引,经济活动脱实向虚的情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一切依赖于外部市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视野格局和指导思想也弱化了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努力,致使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大而不强。显然,不发展实体经济、不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颁发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并组织优势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进行专项攻关,取得了积极效果。我们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政策、资源、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重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发展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

二 核心技术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软肋充分暴露了出来。由此也让我们再次明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状况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也体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关键核心技术都靠别人供给,或者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上受制于人,经济怎么谈得上高质量高水平?事实上,关键核心技术的创造和掌握的状况不仅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看到,这些年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少数还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或者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在总体上仍不尽如人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实际上在拉大,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我们要借鉴以往取得的经验,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除了巧妙运用有效方式吸收借鉴外,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特殊优势,建立行之有效的攻坚体制和激励机制,以科学家和企业家为创新主体统筹整合力量,在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逐项突破,加快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三 关键主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实施创新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但实施创新必须造就一大批创新者,而核心是形成关键创新主体。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创新的最大能量,要坚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经济发展与直接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连接起来,并使之直接体现为每一个普通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从而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说,核心的或关键的创新主体只能是科学家和企业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作用。过去一些年,受价值导向和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家、企业家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地位,科学家、企业家沉下心来做科研、搞创新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在减弱。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这种状况。要通过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一体改革和有机联动,促使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领域,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破解创新发展难题。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石,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为保障,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为手段,以健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纽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使企业家及其企业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直接说是一种职业精神,但它其实也是一种国家精神。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能力,而且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责任。它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精细专注、牺牲奉献和创新提升等精神的一种综合体现。工匠精神意味着高水平、高质量,而各企业、各行业和每个人都具有工匠精神,就意味着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当前而言,社会所具有的工匠精神不仅逊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与过去一个时期相比也有差距。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尤其是精密制造业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职工具有的工匠精神。而源自于我国民间的各种奇术神技,就来自于千磨万锻的工匠精神,他们反过来又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和高超匠人。今天,国人往往给外人留下了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印象,而市场上则充斥着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重塑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责任,即向自身的信誉负责、向市场的品质负责、向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负责。有了这种责任心才能深钻细磨,才能赖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才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运用有效机制方式,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形成全社会的工匠精神,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五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经营主体的活跃度、资源要素的集聚度、国家和区域创新度,因而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世界银行刚刚公布的2019 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在从2013 年到2016 年前移18 位的基础上,又从前两年的第78 位跃升至46 位,但与世界一些国家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应当对标国际先进和成熟做法,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解决政府过度干预问题,做到“有为不越位、及时不随意”,有效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合理障碍,最大限度降**度化交易成本。应在总体缩减的前提下精准制定管理清单,并不断优化管理方式。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国家大幅度放宽有关领域市场准入的措施,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动全国开放不断向纵深挺进。要完善市场规则,全面建立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搞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严厉惩治各种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搞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行为。要加强营商链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无缝连接配套的优良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体系。

六 协调平衡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协调平衡。国家整体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各行业都要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提升,但决不意味着要齐步走、同标准。各地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产业相互间存在着支撑配套关系。这就要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在产业格局的规划安排中,充分考虑地区与行业的特点及其配套要求。过去多少年我们曾经有过的教训是,国家一旦提倡某些产业,各地就竞相效仿纷纷规划布局这些产业,还美其名曰“服从全国一盘棋”,其后果不仅是形成了重复建设,也造成了恶性竞争。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不顾实际条件一味发展高端产业,或者一味追求发展第三产业。要因地制宜做好协调平衡,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联系,要把握好如下方面:一是各地应努力发展适宜产业特别是有比较优势的适宜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提升,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坚持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的基础上发展三产。三产是依附于一产二产的,不能本末倒置一味追求三产的发展。三是统筹规划,按协调配套要求合理布局区域产业门类,形成相互支撑、推动、提升的产业集群区和产业生态圈。

七 融合发展

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造提升原有产业,而且能够开拓创造新型产业,形成新经济新动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发展质量,应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特别做好三个方面的产业融合: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也有助于推动农村其他产业加快发展,还有助于发挥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结合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城市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在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推进产业融合。二是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其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和推进“互联网+”、“新技术+”等,大力改造提升服务业,形成新的供给门类和新的需求能力。此外,还应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各重要资源要素的组合与融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八 品牌引领

高质量发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创造又推动高质量发展。品牌是质量的保障,是信誉的标志,是市场的支撑,因此,品牌的多寡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弱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表明,品牌不仅带来高附加值,而且带来高增长。一般而言,一个行业的世界级品牌的出现,可以带来行业本身及其关联产业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高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有220 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列世界第一,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却比较少。在制造业领域尤其如此。近些年来,国家把实施品牌战略放到重要位置,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设立了中国品牌日。但总体上说,我国产品在整体质量不高的同时品牌建设也比较落后,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切实加强品牌引领,在全面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塑造和弘扬中国品牌特别是制造业品牌,使我国成为品牌强国。

九 平台示范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打造相关平台和载体,使其发挥试验示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过去几十年来探索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围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融合以及探索不同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重大任务建立适宜的平台载体,包括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为推动区域和全国高质量发展投石问路、提供示范。

十 约束体系

适应由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必须抓紧建立全方位同指向的约束体系。主要是: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协调一致的支持政策;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