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国企研究
经济稳定增长的利好因素
今年经济稳定增长或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比较厚实,除了拥有雄厚物质基础、充裕人力资源、齐全产业配套、庞大市场规模等长期有利的条件外,还有不少有利于当前的特殊因素。大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进入新时代确立新方位进一步廓清了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行动方向。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推动消费升级,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将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消费将持续活跃,成为推动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形成供需良性循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能。
第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国企国资、垄断行业、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实施产权保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发挥企业家作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同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等举措,将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所有这些,必将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奠定更加优良的基础。
第三,宏观调控完善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年,国家宏观调控在应对复杂环境和尖锐问题挑战中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良好的机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力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18年,有关部门将开展“十三五”的中期评估,这将进一步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前期出台和即将推出的重大改革与政策积极效应将不断释放显现。近年来,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减税降费、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开展自贸区试点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和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三个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其效应将不断地释放并加速显现,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五,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释放出新的巨大发展潜能。在未来的发展阶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将强力实施,这将带来巨大潜能的释放,也意味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拓展。这其中,有这些年一直持续推进的一些重大战略,也有新提出的一些重大战略,如果这些战略能够落地实施,它们必然给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能量。
第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进一步凝聚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心,并激发“双创”一类的能动性,从而能够形成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还要指出的是,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有望延续,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呈现积极的推动效应。当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有所加快、趋势向好。美国经济今年有可能继续回升;俄罗斯、巴西经济摆脱了负增长。IMF、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都调高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比较前两年的外贸负增长,外部市场的这种变化,无疑有利于助推我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有望继续保持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2018年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一些风险隐患仍然要高度重视。从国际看,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抬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1990年我国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超过80%,而2016年下降至6.8%,目前虽然已由负转正,但稳定出口市场的难度仍然不小;美国、日本股市风险不断积累,美国推进税改,加息缩表也可能对全球产业布局和短期资本流动带来外溢影响;地缘政治矛盾更趋复杂,全球经济金融动荡有可能加剧。从国内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较高等较多制约,企业生产力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仍有待健全,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有不少短板,金融等领域风险仍较突出,等等。在前进的道路上,“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带来不良后果。为此,我们要高度警惕、增强忧患意识,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总的来看,2018年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强,稳中向好的态势有望继续保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望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的品质将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加快发展。尽管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到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增长水平达到6.3%就可以了,但是,能够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把速度推得更快一点,还是有必要的。2018年的经济运行仍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势头。
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做好2018年的工作,在总体上要着力研究并实施好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一是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着力鼓励创新创造和激发全社会的活力与动能;三是着力控制风险,尤其是引致系统反应和全局波动的风险。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2018年经济继续稳中向好,从工作层面看,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举措。这几年已经体现出了较好成效。我们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断增强国家经济质量优势。应破立结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按照计划,今年还要再压减或退出一定规模的钢铁产能和煤炭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及其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城市住宅库存水平回落至合理区间。在注重一二线城市房情时,对三四线城市的房情也要密切跟踪,灵活应对。同时要创新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模式,重点降低企业杠杆率。大力降低实体经济用能、物流等成本,努力降**度性交易成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共享技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绿色制造;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短板领域的投入力度,精准有效改善供给质量。
第二,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着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现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对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些年来,区域战略的强力实施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还应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根据要求,今年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上,还将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与支撑作用。
第三,抓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打不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失去了前提条件,也不可能建成合格的经得起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打好三大攻坚战是这三年的重点任务,而打赢这三大攻坚战也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撑和巨大的潜力。在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处于突出重要位置。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金融混乱会导致诸多乱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的安全、发展的全局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重点防控金融风险,要求金融风险防控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要求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任务很重。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是围绕特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聚焦发力。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全国还剩下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但这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三区三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要把这个堡垒攻下来不容易,但绝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加大力度。要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特别要打赢蓝天保卫战,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群众有明显的获得感和体验度。
第四,抓深化改革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和营商条件。市场环境和营商条件对激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对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都产生着直接深刻的影响。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应该是开放统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也应该是规则严整、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好的营商条件必然是有效率的、便利的和可把握的。要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和营商条件,特别是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来促进投资者愿投资、创业者愿创业,全面激发各个方面的活力和潜力。
第五,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促进合作共赢为落脚点,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署的合作文件,围绕“五通”来推进各类项目的落地,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继续精简负面清单,同时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来带动整个营商环境的优化。
第六,抓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我们全部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今年的工作也应该把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包括注重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推进城乡居民增收试点和收入分配领域配套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健康、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类增进幸福的产业,还要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持续下力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