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奋力推进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08 浏览量:19

来源: 宏观经济管理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着力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分析把握当前形势,聚焦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转变理念,创新方式,不断开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东北振兴面临的环境

党的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勾画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东北地区未来5年的发展也进行了规划布局。在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基础上,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东北振兴长远大计,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7号文件),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实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复苏乏力、低速增长,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回落,美联储加息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近期英国公投脱欧,地缘政治热点地区风险凸显。这些事件都将通过投资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传导到我国,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投资增长相对隐定,就业和物价比较平稳,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但是,基础尚不稳固,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房地产库存、过剩产能、不良贷款、金融市场等风险点仍存在。

具体到东北地区,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更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今年上半年,辽、吉、黑3省GDP增速分别为-1%,6.7%和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6.1%和1.90!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58.1%、10.3%和6%,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8%,55%和2.1%,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经济增速与全国相比形成较大反差。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东北地区内部城市之间、行业企业之间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严重困难和挑战。但也有一些地区和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事实表明,事在人为,只要把准方向、主动作为,促改革、抓创新,就能摆脱困难状况,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面对当前东北地区推进全面振兴所处的环境,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准确认识新常态下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形势。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专项措施,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3年~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由不足1.3万亿元增至5.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不到200()美元增至800()美元以上,2003年~2012年的10年,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虽然当前东北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要认识到,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东北地区除了在重大技术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继续发挥支柱作用外,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燃气轮机、先进发动机、集成电路装备、卫星应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加快转型,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仍具有较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持续向好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动力。

第二,要科学分析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些问题,要进行科学深人的分析,其中,既有共胜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从共性方面看,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在“三期叠加”阶段,结构调整、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等任务十分繁重。必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从个性方面看,东北三省是建国后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受传统习惯影响程度最深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东北地区钢铁、煤炭、油气、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有效需求不断减少,面临较大过剩压力,而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目前,偏资源型、偏传统型、偏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加之国企负担仍较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等因素相互叠加,使经济增长旧动力减弱和新动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结构性问题又进一步暴露了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互相交织,长期性、短期性问题互相叠加,历史性、现实性问题相互碰撞,使得东北地区当前发展的矛盾更加复杂。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紧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适应问题,解决东北地区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提升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要满怀信心地推进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是一块宝地,人口、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区位等支撑能力都很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东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有1亿多,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支持东北地区加快振兴,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7号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彰显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要倍加珍惜,努力克服思维定式、行为惯性、路径依赖,既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着力改革创新,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开创新一轮东北振兴工作的新局面。

二、奋发有为落实好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各项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将做好东北振兴工作与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总书对东北地区提出的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转化为可推进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地区“五基地一支撑带”的目标定位切实落到实处,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理念思路,以新状态、新作为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第一,扎实做好7号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制定一个文件很重要,贯彻落实好文件更加重要。近期,要把贯彻落实7号文件放到核心位置,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和总抓手。要强化抓落实,切实抓深抓长抓细抓实,推动政策落地。要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对列人国家3年滚动实施方案的重大项目,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时开工、按时建设、按时完工。目前,东北振兴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为了保障工作落实,各地要研究完善推进振兴的领导、协调和工作机制。

第二,下大气力推进供结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任务更加繁重,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一是坚定不移去产能。重点是从煤炭、钢铁两个先行行业人手。东北有不少著名的煤城、钢城,在去产能方面历史包袱和工作任务胡良重。二是因城施策去库存。东北地区比较突出的是房地产库存和粮食库存。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东北地区的库存仍然较大,特别是三线城市和商业地产去库存仍然困难。同时,粮食连年丰收和下游深加工需求不旺导致粮食高库存问题凸显。这些高库存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化解。三是积极稳妥去杠杆。目前,东北整体经济运行偏弱,互保、联保、抽贷、借贷等情况呈上升态势,中小企业杠杆率偏高,需要政府帮助企业渡过困难。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企业普遍反映,东北地区税费、“五险一金”、用电等方面负担有待进一步降低。同时,取暖成本和物流成本也是影响东北地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按照国家的部署,结合东北地区实际,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或本。五是全力以赴补短板。要着力补齐新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

此外,要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对7号文件明确部署的简政放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重点改革事项,要出实招,切实抓好抓实。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政府既开明开放,又有效作为。要支持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体制的先行区,以点带面地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二是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要共同制定好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专项工作方案,加快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力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推动驻东北央企与地方协同发展,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革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要积极支持在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东北各试点城市一定要努力探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第三,着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要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特别是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二是全力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是东北地区短板。日前,国务院批复了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批准设立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利用好这一平台,通过先行先试,尽可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要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大众仓哑、万众创新”。三是加强与“三大战略”有机衔接。要主动融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等战略对接,加快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将东北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高水平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谋划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其他中外合作平台。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加强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源保障、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建立若干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

第四,努力保持投资需求稳定增长。打好投资组合拳,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积极申报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东北各省区要积极行动起来,抓住落实7号文件的机遇,争取集中开工一批重点项目。要结合研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注重创新预期管理。要加大宣传解读力度,稳定和引导社会预期,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

第五,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就业的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东北一些产业结构单一的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深人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支持企业通过内部退养、转岗培训等方式,缓解就业压力,要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民生底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城市转型。

落实好以上这些重点任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工作要到位,思想认识必须先到位。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重要前提。要以战略高度、全球视野,比照先进地区、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传统定势中解放出来。为了积极支持东北地区进一步转变观念,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东北三省举办了“标杆企业东北行”活动,阿里巴巴集团、上海电气集团、青岛海尔集团、平高集团、沈阳远大集团、宁夏共享集团等6家企业介绍了经验,分享了面向市场敢闯敢拼的做法,效果非常好,受到了东北三省政府部门和企业家的广泛欢迎,社会反响很好。下一步,将趁热打铁,举办先进园区东北行、服务型政府东北行,以及东北地区赴国内先进地区实地学习调研等一系列走出去、引进来活动,促进东北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新一轮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社会基础。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承担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的综合部门,将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地方和有关部门全力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力促新一轮东北振兴取得实效。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