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连用多个“必然要求”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社会管理内容单独成篇,表明社会管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研判,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形态。当前,我国网民规模5亿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使世界变平了:意愿表达扁平化、时空传导无限化、身份认可虚拟化、沟通路径多节点、互动关系平等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特点使得网络能够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汇在一起,形成“网络舆论场”。因此有人将当今的网络社交媒体比喻为旧时代的“市政大厅”和“工会会议”或者新时代的“咖啡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民意存在情绪化倾向,容易被操作和利用。如何应对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统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转变管理理念。网络不是洪水猛兽,政府官员要深刻理解网络传播规律,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点,努力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对于虚拟社会管理,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不能粗暴“封”“删”、只堵不疏。中国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各级政府和社会管理者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尊重网络民意,并对网络民意进行科学甄别,防止民意渠道被堵塞,也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网络虚拟社会平等开放、互联互通、多节点、无国界的扁平结构特征,促使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协调,从单一方式走向多样手段相结合。
二要变革管理模式。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多节点、多中心、虚拟化的新型社会形态,单靠政府很难有效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意见领袖等不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会使虚拟社会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当前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变整治命令的思维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政府包打天下为社会力量形成整合,变灭火为源头治理的方式,变行政手段为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管理。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掩饰、不推诿,要有勇气正视问题、直面民意,有效缓解危机事态,不让不明真相的网民和别有用心的坏人有推波助澜的可乘之机。要积极构建新型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推动政府、行业组织、虚拟社区管理员和网民之间通过协商与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与争端,推进网络虚拟社会自律。
三要创新工作方式。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中存在政府管理被动、反应速度较慢的特点,难以适应虚拟社会管理的要求,还可能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虚拟社会管理从管理对象和运作方式上都更趋复杂,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引导民众高效便捷知政、议政、参政,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搭建政府与大众快速沟通的网络平台,及时准确的向广大网民公布政府相关事宜,让民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公开透明引导网络舆论,通过“网络问政”反映原生态网络民意,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型载体如微博等,充分全面了解民意,实现问政于民。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要把握化解危机的“黄金三小时”规律,尽快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
四要完善管理机制。健全预警防范机制,通过设立网络监察员随时了解网络动态,掌握网络民意,及时处理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和问题,预警防范网络****的“苗头”。建立网络舆情反应中心,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技术,尤其是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分析与预警等。积极开展网络治理的研究,分群体、分阶段对网民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探索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扩散规律,共同解决网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全面掌握舆情,力争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正确疏导负面舆论。注重与“意见领袖”的沟通,发挥其在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方向发展中的作用,聚同化异,扶正抑偏。要完善事故处理机制,勇于承担事件的相关责任,缓解危机事态。建立网络社会回应机制,如考虑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可以建立紧急状态政府回应和介入的应急预案等。
五要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社会管理需要法治的文化和法治的“基因”,逐步形成以法治轨道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共识。康德曾说过,大自然迫使人类加以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法治的实施能够使社会公众感受公平和正义,由此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从而自觉守法,结果是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当前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着力实现用法治统领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和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管理中的法律盲区,加强电子证据、虚拟财产、治理网络犯罪、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方面立法,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实在的法律约束机制。要把握虚拟社会特点及规律,认真贯彻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探索和创新执法模式。要做好虚拟社会司法工作,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生态,使网络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要扎实推进网络普法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创造条件方便群众网络**,提高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