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量:26

来源:人口研究

3 城镇化要改变路径依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当前城镇化必须由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和大量投资形成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3.1 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必须依靠产业支撑,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缺乏产业支撑和工业化的城镇化是“空心”城镇化。没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无法提供城镇化所需的人口、资金和就业机会等等,即使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增加城镇人口、开展城镇建设,都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未来的城镇化应是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城镇化“创新驱动”的必经之路。要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首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办公厅,20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内容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没有技术支撑,就谈不上新兴产业的大发展(辜胜阻、李华,2010)。不仅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要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要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为主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根据城镇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要素成本、配套设施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城镇生产力空间布局,集聚各种产业要素,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和集聚功能,使其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的结合点。

其次,要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巩固城镇化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传统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部分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潜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相协调,建立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基础上,防止“产业空心化”。针对房地产行业“一业独大”的现象,要高度重视其对实体行业的“挤出效应”,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同时高度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活力,拓宽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创新步伐,积极实施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战略层次和附加值。充分考虑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立足于现有工业的改造重组,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3.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以技术创新引导的生产、生活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侧重数量、关注要素集聚的外延式城镇化向重视质量、强调创新和效益提升的内涵式城镇化转变。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从“三化”关系来看,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要把握4个重点:一是“应用为王”。市场需求是促进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运用市场法则来培育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实现智慧增长。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依托于市场的“无形之手”,实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研发智慧技术、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应用以及培育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当前,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政府倾向斥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并确保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以彰显建设成效,但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可能导致智慧城市成为“有路无车”的局面。二是“技术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衍生全新的产业形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要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的相关标准体系,加快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完善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三是“智慧整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城市运行中的资源分散、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和“孤岛现象”。城市部门横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信息化往往是技术上容易解决,但机制体制上难以实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构建城市部门之间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合作机制,即横向上与同等级的部门之间保持密切融合的业务合作关系;纵向上与政府其他级别的部门之间,甚至省市之间保持持续贯通的沟通合作关系。四是“变革治理”。发展智慧城市必须推进城市管理方式的变革,建立高效协调的城市治理机制,用智慧城市医治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智慧城市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增加硬件基础设施来改变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城市的“智慧治理”,进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城镇化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协调和妥善处理的两个重要问题,只有数量的扩张而没有质量的提升,可能会造成未来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过多依赖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而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导致城镇化速度和质量之间呈非协调发展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转型期,需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城镇化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要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特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靠创新引领一个新的城市经济周期。要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智慧城镇化。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市转型和优化城市治理。此外,要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大力提高进城劳动者素质,改变城市对农民工“用而不养”的局面,使作为新市民的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迈克尔 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7:530-548

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商业时代,201033:7-9

3刘文甲.转变用地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中国国土资源报(5)2010-06-25

4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求是,20114:23-25

5陈志勇,陈莉莉.“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财政研究,20101:29-34

6财政部.20128月份财政收支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2-09-11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1209/t20120911_682031.html

7李保春.我国土地财政现象若干思考.财政研究,20107:12-14

8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02-104

9国土资源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05-10http://www.mlr.gov.cn/zwgk/tjxx/201205/t20120510_1095276.htm

10万晶.2011年全国房价收入比回落至75.中证网,2012-03-07http://www.cs.com.cn/sylm/jsbd/201203/t20120306_3270287.html

11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中国人口科学,20091:2-10

12泽林斯基.流动转变假说.地理评论,197161:219-249

13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人口研究,20065:1-8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对重庆、武汉、郑州和嘉兴四市的调查分析.国研网,2011-03-02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g.aspx?docid=25379418/eafid=3079

15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04-27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16刘杰.调查称中国每年近三千万亩耕地因农村人进城撂荒.央视《新闻1+1》,2011-09-1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13/3321709.shtml

17辜胜阻,杨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中国人口科学,20123:2-8

1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07-20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

19辜胜阻,李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中国经济时报(A01)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