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地理
5 结论与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工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不明显。该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双重压力。②虽然整个地区均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但是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差异较明显。产业转移方向在一定程度表现出趋同,区域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均较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化现象,区域之间的协调分工不合理。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内效应(增长效应)大于产业间效应(结构效应),产业间的要素转移速度缓慢,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工业的增长也主要来源于产业内的增长效应,而产业间结构效应不够明显。这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横向的经济技术联系较弱,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较好的联动机制。即城市群内部主要以垂直分工为主,尚未形成合理的水平网络分工。
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的测度,以及发现的问题,本文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①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构建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重要的是完善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重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②构建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城市群间以及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深化城市群内部产业的分工,促进整个城市群内部要素资源的重新整合。③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注重城市群的空间承载力,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三大次级城市的共同利益,但是要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选择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后工业的快速发展,更应该选择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产业,重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
本文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可以看到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未来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本文主要基于三次产业的宏观角度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测度,虽然对工业细分行业进行了研究,但是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经济与产业的周期性变动,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延长研究周期。
① 当然,将服务业纳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特征,我们将分析重点放在工业转型升级上,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探讨完善研究如何将三次产业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Hall P. Global city-reg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Scott A J(ed). 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59 - 77.
[2] 张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刘志彪. 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 - 10.
[4]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 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1940.
[6] 西蒙·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 HoffmannWG. DasWachstum der deutschen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M]. Jahrhunderts,Berlin,1965 .
[8] 钱纳里,等. 发展的型式:1950—1970[M]. 李新华,等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9]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10] 周红英,贺正楚,张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经济地理,2011,31(12):2 060 - 2 064.
[11] 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2 版)[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138 - 178.
[12] Fagerberg J. Technolog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J]. Structural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4):393 - 411.
[13] 方创琳,毛其智,倪鹏飞.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J]. 地理学报,2015(4):515 - 527.
[14] 赵勇,白永秀. 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2(11):18 - 30.
[15] 姚永玲,唐彦哲. 城市群首位城市的联系能级、中心度和控制力[J]. 经济地理,2015,35(7):66 - 71,78.
[16] 白洁.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2(6):61 - 64.
[17] 王磊,沈丹.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化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4(4):30 - 37.
[18] 胡荣才,陈雪琪,黄晓璐.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J]. 调研世界,2014(6):52 - 55.
[19] 何胜,唐承丽,周国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 经济地理,2014,34(4):46 - 53.
[20] 王圣云,翟晨阳,顾筱和.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动态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3):353 - 364.
[21] 廖敬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8):32 - 39,77.
[22] 刘建民,陈霞,吴金光. 湖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15(1):143 - 147.
[23] 谭晶荣,颜敏霞,邓强,等. 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以长三角地区16 个城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72 - 81.
[24]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1(5):4 - 16,31.
[25] 王磊,沈丹.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化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4(4):30 - 37.
[26]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7(8):52 - 62
[27] 李耀新.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8] 宋德勇,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与格局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6(11):53 - 58.
[29] 周晓艳,华敏,秦雅雯,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0):1 492 - 1 500.
[30] 顾乃华. 结构奖赏还是结构负担?——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演变关系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2010(6):106 -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