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指标探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02 浏览量:51

来源:前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勾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①这是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基本依据。党中央要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锚定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③

谋划“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指标有如下考虑:一是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着眼,倒推“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使之相衔接。二是突出解决未来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关注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三是处理好历次五年规划目标指标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既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又要凸显新的挑战。四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适当增加约束性指标,增强政府的责任,又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预期性指标,可设定弹性区间。五是兼顾国内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例如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高峰,又如设定国际通行的人类发展指标,为落实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作出巨大的中国贡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页。

②同上,第22页。

③同上,第72页。

本文在对《纲要》的规划指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指标,共分为五大类:高质量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民生发展、高质量生态发展、高质量文化发展,供有关方面制定《纲要》主要目标量化指标参阅。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率区间,年均增速在5.2%—5.7%之间,要比2016—2019年期间的6.7%①低1.0-1.5个百分点。从增长来源看,实物资本增长率为6.4%,人力资本增长率为3%左右,全要素生产率(PRT)为1%。经济规模已超过100万亿元,在这一增速区间,每年的新增量都会在5.2万亿元以上。按此预测2025年我国GDP将增至132万亿元(2019年不变价)以上。

从国际看,中国GDP增速仍比世界经济增速3%左右高出两个多百分点,仍是经济增速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之一,中国GDP(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价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还将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17.3%上升至2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复苏并重新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和稳定器。从国内看,这一经济增速有利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和控制消耗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和控制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等。

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我国人均GDP增速在5.5%左右,到2025年人均GDP从2017年的7.1万元上升至9.5万-9.8万元,按2019年现价美元汇率计算,相当于1.39万—1.43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价格计算,相当于2.17万-2.23万国际元。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将增至15万元(2019年价格)以上,年均增速在5.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持续提高,预计从2019年的53.9%提高至2025年的58.4%,但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比重(2018年为61.2%),更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比重(2017年为69.8%),这是我国从中高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重大经济结构指标。服务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就业比重从2019年的47.4%提高至2025年的55%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在1000万人左右。中国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仍可以保持在6%左右的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也成为吸收新增就业和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我国新经济增加值比重将持续提高。“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②预计2025年提高至19.0%,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①文中2018年和2019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摘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9人类发展报告》。

②《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比重16.3%》,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707/c1004-31774124.html。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①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9年的2.23%提高到2025年的2.6%以上,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8年为2.59%),研发经费支出从2019年的2.21万亿元上升至2025年的3.3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8.5%,超过经济增速,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从5339亿国际元增加至2025年的8398亿国际元,从世界第二大研发投资国跃居世界第一大研发投资国。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从2019年的6.0%提高至2025年的7.5%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基础研究投资国,有利于支持大学、科学院等专注于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前沿研究,更有利于支持中青年科学家专注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9年的13.3件上升至2025年的20件左右,我国共授予发明专利累计数从2019年的186万件上升至2025年的280万件,相当于2019年的1.51倍。此外,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5.9万件上升至10万件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创新出门国。特别是大力增加对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使其所占全国研发投入比重从8.1%提高至10%以上,也成为科学创新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投入来源。

科技创新贡献更加明显。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59.5%提高至2025年的64%。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从要素驱动(资本、劳动力等)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驱动。此外,技术市场成交额大幅度增长,与GDP之比从2019年的2.26%上升至3%以上,与研发经费投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9年的461万人年到2025年的570万人年,增长23.6%,占世界总数的1/5以上。全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学院、大学、科学家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等创新力量,并吸引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来华访问、研发、工作和创业。集中全国研发力量,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如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更要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2019年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921.8亿元,已占全国研发总经费76.4%,与全国GDP之比为1.71%,预计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增长50%以上,达到2.54万亿元,与GDP之比提高至1.88%。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又成为发明专利或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主要来源,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地位。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年均增速达到5.5%左右,总体达到中高收入水平,预计到2025年达到4.3万元。按每人每日收入为20国际元(2017年价格)作为我国中等收入标准,②全国中等收入人数大幅度上升,从2019年的5.6亿人上升至2025年的8亿人,占全国总人门比重从40%提高至57%。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性、转移净支付、财产性收入为辅。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4页。

②笔者注:若按每个家庭人口数为3人,那么人均年收入为3.33万元,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平均每人每日为84.2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私人消费PPP转换因子4.176,每人每日收入为20国际元(2017年价格),按5种收入组划分,全国居民超过这一标准的人口比例占40%,总数为5.6亿人。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000万人,5年累计超过5000万人,到2025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超过4.9亿人,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60%。实现充分就业,体现在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19年的83.4%提高至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9.5%提高至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1.6%提高至57%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门受教育年限从10.8年提高至11.2年,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从13.9年提高至15年左右。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覆盖不同类型人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卫生健康体系更完善,主要健康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2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均提高1岁,继续降低婴儿死亡率(2019年为5.6%。)、孕产妇死亡率(17.8/10万),®或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分别为4.3%.11/10万)。

促进人门长期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实施积极应对人门老龄化国家战略,维护国家人门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实施渐进式延退法定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门长寿红利,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共同构建共治共享的友好型老年社会(包括家庭、社区、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空间最终形成三大空间格局。②一是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③高效集聚经济和人门,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接近90%,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85%,人门占全国总人门比重仅为60%,其中19个城市群承载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门,贡献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④二是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⑤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其中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实行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三是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⑥实行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开发的方针。“要根据三大空间的不同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优化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三大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⑦

能源资源配置更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严格实行能源消耗、二氧化碳、建设用地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单位GDP能耗下降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3%,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单位GDP用水量下降25%,主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

①“十三五”以来一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9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18页。

③同上,第320页。

④同上,第321页。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第322页。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新一轮的大气、水、土壤防治计划,提高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基本消除劣V类水,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年均浓度继续下降,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河长制,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自然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高质量文化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图书馆、文化站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由2018年的49%提高至2025年的60%以上。公共文化数字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数字文化内容提供水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全覆盖、人门全覆盖。

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从9%提高至11%以上,国内旅游人次预期目标从2019年的60亿人次达到2025年的75亿人次,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9.0%提高至2025年的11%。①建成世界最大的文化旅游市场,满足14亿多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总之,到202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再次迈上更大的台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应明显提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在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性、影响力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更加突出。

①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8%,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1%,两者合计约为9.0%。参见《2020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0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7]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2050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