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营报
今天,“安全”恐怕已经成为一个最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了,它几乎可以被任意解释,尤其是当涉及“国家安全”时,甚至可以不作解释而任意被使用。美国政府屡屡对中国企业采取的各种“制裁”措施,直至跨国抓捕拘押中国公司的高管,都只需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几乎可以不作任何理由说明。“安全”既可无由,权力就能滥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超级大国政府居然可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竭尽全力打压一家中国民营企业!这样,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而无须理由的强制性行动,实际上就等于是可以不择手段地打击或逼迫任何被瞄定的对象,而使之服从于强权。此时,汇丰这样的金融机构(银行)做出违背信誉基本准则的“配合”,以及信誓旦旦“为客户保密”和“客户利益至上”的承诺,就都成了羞于再提的“纸盾牌”和“假面具”。
当然,银行的所谓“配合”,也分为性质有别的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确实完全无力抵抗而服从;另一种情况是“心甘情愿”或“投怀送抱”的就范。前者尚可以被认为是违背意愿的迫不得已;而后者则是自视信誉如草芥,如果其中还有主动情节,那就更是商业道德的堕落和职业操守的自毁。至于所发生的具体事件属于哪类,恐怕只有银行高管们的良心可知。不过,如果“配合”过程很顺畅,悄无声息地就办了,那么,多半应属上述后一种情况。吃信用饭的金融机构,居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拿信誉当筹码,换取自己的“安全”,算是谁的悲哀呢?
过去,银行被比作“保险箱”,放在银行中的钱财和账目信息,比放在自己家的保险柜中更安全。现在,世道好像在变了,连有的曾经信誉卓著的老牌银行,居然也会做出丧失信誉让客户“吃哑巴亏”的事情!它们尽管可以声称是应某国政府要求而勉为其难,但偌大的银行,百年老店,就没有尊严了吗?拿客户信息当作给霸权政府的“贡品”,可以算是这些百年银行的商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商界风险还有限度吗?
银行向政府强权的屈服,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另一种“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风险。人们以往所说的金融风险,主要指宏观性的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而这里所说的金融风险则是特定企业因银行的失信行为而面临的不测遭遇。这实质上是在各国间的安全博弈走向不择手段的歧途时,企业所承受的一种歧视性风险压力。企业的国籍成为某些国家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精准”打击的靶向,即某国企业就被视同为其母国的利益机体。打击的是企业,瞄准的是企业所属的国家。打击的借口是“国家安全”,实际伤害的是被打击企业的经营安全和正当权益。在当今世界,“安全”,特别是“国家安全”已经异化了,它几乎已经成为“风险”的代名词:一旦霸权国家声称要维护“安全”,那就是他国企业风险倍增的信号。国家机器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制造者,政府从执法的“警察”蜕变成为无法无天的绑架者和劫货者。“安全”在哪里?
合法经营的企业,总是相信政府的善意、法律的公正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如果这些都变得不再可信,反倒成为风险因素,那么,谈何企业的良好营商环境?市场经济怎么还能是人类最有效的发展机制?令人担忧的是,在华为公司遭遇的孟晚舟事件,以及其他公司也遭遇的各种类似事件中,都有一些银行的不光彩“帮办”表现,因而它们总是尽可能掩盖自己的这些作为,银行的道德风险会成为国际营商环境中的系统性风险吗?
出卖客户,必将失去所有客户。如此看来,还会有出路吗?如果连合作银行都不可信,都像是在“与狼共舞”,那么企业家们还能相信什么呢?吃一堑长一智,被银行出卖过的企业,就会更有警惕。如果可能,也可以“用脚投票”,另选其他合作银行。当然也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企业自身确实无错,至少是没有主观故意之错。银企合作是共同维护合法有效的经营活动,而不是为了共谋违规违法的投机取巧之事。但问题是,现有的严格制度以及商业关系中的制约机制,可以更有效地确保银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而难以确保企业对银行行为的对等约束。特别是,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百年老牌银行,企业寻求它们的服务合作,选择性权利是受到很大制约的,也就是说,银行对企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优势。如果这种优势被运用于国别性的歧视性运作,则对于企业是非常不公平的。目前,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全球性经营时,就会较普遍地面临这样的境况。因为,全球金融系统中,具有强大实力和网络系统的基本上都是发达经济体百年来所经营的跨国银行,中国的银行尽管规模已经很大,但同发达经济体的跨国银行相比,竞争力还远不够强。所以,在一个“对方”强大而“我方”势弱的世界金融体系格局中,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全球化经营,很可能会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对此,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明星企业,应有充分思想准备。
不过,虽然要有风险意识,警惕不测风云,但实际情况也未必总是那么严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乐观主义取向,还是应该成为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企业的基本态度和意志基础。我们相信,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受到发达国家的更大影响,尤其是个别霸权国家可能不择手段地对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公司进行无端打压,某些银行可能助纣为虐,但就全局来看,市场竞争机制毕竟还是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否则,中国也不会那么坚决地拥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的走出去战略。
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需要一批敢于经风雨见世面,冲在国际市场竞争最前沿的企业,华为公司就是先锋。它们确实气势非凡,令人生畏,因而可能会遭遇**和不公正对待,甚至为此而做出某些牺牲,但是,中国企业闯世界的希望正肩负在它们身上,而它们身后是正在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经济。可以相信,现在已经没有人还会看不出这盘世界大博弈棋局的未来走势趋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