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东北产业发展要在关键处发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量:28

来源:辽宁日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冲击,可以说是困难叠加:不仅是百年未曾遇过的破坏性现象凸显,而且原有的深层矛盾也在非常时期以极端化形式表现出来。新旧矛盾交织显现,各国在具体应对上表现不一。中国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具定力和成效的国家,但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加之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给中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国际循环风险。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当前,东北处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历史关头,需要在困境中发现和抓住发展机会,力求将疫情冲击波变为战略机遇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凸显出中国经济的一些“要害”问题,而解决这些“要害”问题,却可以成为一些重要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历史机遇,就如同是市场需求在召唤有效供给。实际上,所谓“产业”从来都是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生存、安全和适应环境等问题而发生的集体性经济行为:问题越严重越困难,产业发展的机会就越大,行动就越紧迫,动力就越强劲,而且,在这个方向上的科技进步也必然更快。总之,“倾力解决大问题,聚焦突破关键点”,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特色显著,使命重大,曾经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发挥过重要的历史性作用。那么,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要害”问题上,东北地区也有条件承担起历史性责任。只要从关键处发力,争取突破性成效,东北产业不仅自身可以取得危中寻机的发展业绩,而且可以再次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以笔者之见,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至少可以抓住“卡脖子”“断链子”“硬骨头”“脚绊子”等四个“要害”问题,通过在关键处聚势发力,彰显其雄厚实力和内在潜力,赢得疫情冲击中的发展先机。

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有所作为

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现象,即受制于关键技术,特别是受制于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核心技术封锁,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老问题。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被“卡脖子”是常态,并非今天才有的新鲜事。在应对“卡脖子”困境中,东北产业在历史上发挥了有口皆碑的重要作用。例如,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制药等产业,东北地区是令人敬佩的“老工业基地”。可以说,产业“卡脖子”技术促成东北产业的自立实力,原本就是东北产业之魂。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意义在于,从最具关键性的产业技术领域发力,形成不再被“卡脖子”的战略产业,特别是战略科技产业群,应成为东北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东北地区产业是有这个传统和基础实力的。东北产业精神就集中体现为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上攻克“卡脖子”问题。

在避免“断链子”现象上发挥潜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许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即应对不测冲击的抵御能力经受考验。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避免断链风险,将成为新形势下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避免“断链子”现象的关键是,增强薄弱环节,或者形成薄弱环节的替代路径。换句话说,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主要环节上,或者有自控能力,或者有备选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产业的生产链韧性,即根据市场变化,特别是应对急剧事态,进行生产链(产品结构)调整的弹性能力。我们看到,当疫情来临,有些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可以及时转产防护用品(口罩)。可以预见,疫苗产能将很容易成为一个有可能发生“断链子”现象的领域,即面对14亿人口的巨大需求量,在一定时间(今年上半年),疫苗产量可能供不应求。而且,为了进行疫苗配送和大规模接种,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标准设备和用具用品,例如,超低温冷藏及运输设备将有大量需求。即使中国疫苗需求得到满足,国际需求也将大量增加。东北产业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能力和工艺积累,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在避免“断链子”现象、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上,发挥巨大潜力,为可能发生的“断链子”现象补链,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啃下“硬骨头”环节上改革攻坚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一是,实现竞争规则的国际衔接。所谓国际衔接,并不是说要各国的市场制度规则都完全一样,而是要在承认各国具体国情特色的前提下,各国谈判协商形成多边适应的国际市场竞争规则。而任何国际规则协议的形成,都与参与国的国内市场制度规则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为了达成国际自由贸易协议,各国都要进行改革,才能相向而行,走到一起。中国已经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且以一定的国内改革承诺为前提。中国还宣布要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是一个被认为门槛更高的自由贸易协定。所谓“门槛更高”实际上就是对国内体制改革的要求更高。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在一些领域有一些“硬骨头”是必须要啃的,例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就是一个公认的改革“硬骨头”。因此,能否啃下这块改革“硬骨头”,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具有战略意义。很显然,东北地区在这方面有许多功课必须要完成,难度可能很大,但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总之,改革攻坚将成为推动东北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关键处发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东北地区可以获得巨大的产业发展红利。

在摆脱“脚绊子”掣肘上勇于突破

所谓“脚绊子”就是经济运行和商务活动中,妨碍其畅通性的各种障碍因素,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种畅通性一般被称为“营商环境”。某一地区的营商环境中,如果存在许多掣肘因素影响市场机制的效率,经济行为人(企业)就如同是被绊住脚的竞争者,其行动便利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发挥潜力,整个地区市场和产业就会缺乏活力和效率。应该看到,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上,东北地区还有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机会空间。每一个地区都有其制度特质和文化特点,深刻影响其营商环境的便利性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常常把在“放、管、服”上的表现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观察视角,这实际上主要是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的改革要求。政府凡是可以放手的就要真正放手,让经济行为主体(企业)解脱“脚绊子”,也叫作给企业“松绑”,凡无禁止即可行。但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疏于监管的市场注定不会有良好的秩序,企业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其行为缺乏规矩和约束,也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政府及相关市场管理机构有必要对市场运行进行有效管理,但要以保持为企业服务的初衷为前提来实施管理。管理不是设置“脚绊子”,而是提供“服务台”。管理不可繁琐,服务更要真诚。开门迎客,与人方便,自然也会于地区经济发展有利。当前值得重视的一个相关问题是:不仅要使企业摆脱外部环境的“脚绊子”,而且要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摆脱“脚绊子”的掣肘。一些****和官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复杂程序,严重影响企业活力和创新作为,尤其是削弱企业领导人的担当精神,成为种种难解的“脚绊子”。这既有历史惯性的因素,也有所谓新的“依据”层层加码的原因。因此,摆脱盘根错节“脚绊子”须有更大的魄力勇气和责任担当,这实际上本身就是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在管理创新方面,东北地区任重道远。也正因为如此,在摆脱“脚绊子”掣肘上发力,就切中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关键之处,成效可期,值得东北地区付出非常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