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于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思维,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根本模式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以追求高速增长作为工业化的主要目标,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留存和潜伏下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对此,实际上在党的***前就已认识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矛盾常常凸显,有些甚至积重难返,发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短板和“恶行”,不仅将严重阻碍工业化进一步的发展进程,而且可能使工业化走向歧途。因此,必须在***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更需要冷静和客观地认识的是,中国至今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属发展中国家,还面临许多困难,要实现工业化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不仅要解决许多国内问题,而且要准备面临更多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性挑战。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等手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必须要有更严的标准、更高的水平,因而需要更多的智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状态。这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形成新的机制才能实现,特别是要创造性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只有以创新引领改革与发展,才能从技术、体制和政策环境上为深度工业化进程注入新动能,创造良好条件。以创新思维引领各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也要认识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无论是区位资源、技术条件,还是文化特征,都各有其不同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没有统一的“模板”,各地区可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不同战略选择,形成自己独特的高质量发展表现。
与创新思维同样重要的是全面协调的新思维。历经40年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做大经济规模”的目标在高速增长阶段已基本达成,而“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新时代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方向。从理论上说,高增长的速度目标可以表现为一元性,以GDP(或人均GDP)等核算指标作为主要目标,但发展的质量目标则是多元化的,不是任何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就能刻画发展质量水平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多维性和丰富性,要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走符合实际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这就决定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需要以新的系统性思维方式推进各领域和各地区的改革与发展。要深刻理解,发展质量水平,往往体现“木桶”原理,即整体质量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补短板”往往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这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协调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
以高质量发展新思维引领的工业化新征程,在现实过程中将突出地表现为:转向更具高度清洁化特征的道路和模式,不仅要实现和坚持绿色生产、绿色经济,而且要体现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清洁化。当前,在清洁度上的严重缺失,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短板。清洁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正如高质量的生活体现为高水平的清洁卫生状况一样。高质量发展,必将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领域中表现为更高的清洁化程度:生产清洁、环境清洁、商事清洁、公务清洁、社会风气清洁……如果说以往40年工业化进程的巨变主要体现在“高歌猛进”的规模扩张上,从而使越来越多中国人从低收入生活状态改变为中高收入生活状态,那么,未来的工业化新征程所带来的新巨变,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国人民将生活在各领域都具有更高清洁度的状态中。纵观全世界可见,没有哪个充满“污泥浊水”和“肮脏恶行”的国家可以称得上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清洁化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和具有标志性的特征,也是社会正义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一角度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政法、党纪等诸多领域所进行的“反腐风暴”行动正是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和法纪领域的突出体现。
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世界性影响的事件。中国巨变导致全球化格局发生极大变化,因此,中国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度工业化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过去相比也将大为不同。而且,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还将促使国际环境发生更深刻变化,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敏感性反应……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工业化国际环境的变化。
不过,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开放,使得国际经济变得更加开放了。因此,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将会在新的更加开放的国际形势中进行。同时,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态势也更加复杂,国际竞争方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从根本上说,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治理竞争,并且将触及根本理念和不同思维方式间的较量。在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世界各国竞争是关于各国如何“善治”的竞争,即看哪个国家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和发展得更好,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满意,社会更加安全。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上做得更好的国家,将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另一方面,在开放条件下,各国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比拼”和牵制的,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变动,往往会对其他国家形成压力或影响,甚至导致相关国家不得不进行制度和政策的相应调整。如果我们把上述前一方面的国际竞争称之为非接触性竞争,那么后一方面的国际竞争则可以称之为接触性竞争。国家间的这两类竞争将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和越来越错综复杂。当然,在国际竞争中,各国之间也可以就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进行协调,因为各国间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是在高度开放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以推动经济全球化为诉求的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新思维必须体现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取向上。
面对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各国政策可能会有各种变化或摇摆,也有可能发生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现象,但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态势是不可阻挡的。无论是经济的、社会的,还是科学技术的力量,都强烈地推动着各国的更加开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意味着拒绝进步。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竞争的推动力,因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世界各国都在奋力发展,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敢怠慢。历史表明,在任何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处于低收入、中等收入,还是高收入阶段,都可能会有某种“陷阱”,世界各国不乏落入各种“陷阱”而难以自拔的先例。因此,今天的中国尽管国运昌盛,社会安全网稳固,有力量抵御较大风险,但也决不可没有危机感。过去的40年道路崎岖,未来的道路也绝不会平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更强者过招,接受风浪洗礼,在艰辛中前行,仍然将是中国工业化的未来之路。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型经济体,中国在短短4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数亿人在此过程中摆脱贫困,整个国家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工业化的包容性和利益共享性表现,在世界工业化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尽管我们对其还不甚满意,解决收入差别过大现象仍然是高质量发展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总之,中国工业化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国运,而且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工业化版图和全球人类发展态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奋进包容,是中国40年加速工业化的历史留给新时代的最珍贵精神遗产。在继承40年改革开放精神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全面协调,清洁高质,开放包容,善治为民,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新思维将引领中国工业化迈上新征程,迎接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