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评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1 浏览量:21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当前,垄断行业改革严重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底如何深化改革,特别是改革的方向、模式、路径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这种背景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戚聿东教授等完成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12 月)一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比较研究特色明显。已有的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某一国家、某一垄断行业、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内容的改革模式研究。这种“个案研究”相对容易进行。但要在涉及众多国家的众多垄断行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项改革内容、各种研究视角下的各种研究结论的总体比较研究中总结出逻辑一致的改革模式与路径,复杂性、挑战性之大可想而知。从章节目录中,可以看出,该书体系设计系统,讲求逻辑,把众多改革问题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下,在充分比较、借鉴垄断行业改革的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模式和路径,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是可取的、成功的。

第二,提出了垄断行业“整体渐进改革观”的总体思路。总结竞争性产业领域的改革经验,该书提出了垄断行业“六位一体”和“三阶段”构成的整体渐进改革观。“六位一体”的整体性改革强调产权、治理、运营、竞争、价格、规制六个方面系统改革,不要单兵突进。三阶段的渐进性改革强调运营和竞争模式改革先行,产权和治理模式改革紧随其后,最后改革规制和价格模式,体现先易后难的改革的路径和次序。应该说,整体渐进改革观既是我国改革经验的基本总结,又符合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沿着整体渐进改革的思路,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垄断行业改革。

第三,提出了具体改革模式和路径。在产权模式改革上,作者基于业绩导向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由目前垄断行业主导的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经由国有绝对控股公司最终走向国有相对控股公司的改革模式和路径。在治理模式改革上,作者提出由重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债权人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实现机制。在运营和竞争模式改革上,作者提出3—5 家综合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模式,既可保持适度垄断结构下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关联经济等效应,又可提高竞争结构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价格和进入规制改革模式上,提出在强化竞争放松规制的方向下进行规制结构重塑和调整,不断放松进入、投资、价格等经济性规制,强化接入、质量、安全、健康等社会性规制,从专业化监管走向综合性监管。针对国内外垄断行业改革的复杂性,作者还提出了垄断行业改革的风险点和防控措施。应该说,这些观点和政策结论对我国垄断行业改革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