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的先发地区和经济增长极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圈,内陆地区总体上滞后于沿海地区。目前,中国工业化推进的空间态势总体上正处于从先发地区向更广阔的腹地空间加速扩散的过程。因势利导,积极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战略方向。腹地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多极化、均衡化、一体化、内需化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一些经济腹地的增长率已经高于曾经是前30年主要增长极的沿海中心城市经济,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基本扭转。沿海中心城市同经济腹地在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也正在出现后者趋向上升的局面。经济腹地各地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并无同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工业化。既要避免各地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又要防止无序的掠夺性开发和盲目投资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工业化中期战略方向的腹地经济发展,除了要实现本阶段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超前部署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将发展战略的未来目标定位于打造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地和精致高端(尖端)产业制高点。
关键词:腹地经济发展,工业化中期,战略方向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加速工业化时期,迄今30多年,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但除极少数领域外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处于中低端,在空间上的分布也非常不平衡。有的较发达地区接近了工业化后期,而不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刚进入中期。目前,中国工业化推进的空间态势总体上正处于从先发地区向更广阔的腹地空间加速扩散的过程。因势利导,积极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战略方向。
一、三大经济腹地是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的先发地区和经济增长极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圈。形成了若干具有较大经济实力的工业化前沿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内陆地区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和经济区获得较快发展,但总体上滞后于沿海地区。尤其是,广大县域经济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均不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不高。不仅内陆地区的县域经济如此,沿海地区的许多县域经济也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例如,珠江三角洲的粤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的苏北地区、环渤海的诸多农村地区等,甚至仅距北京和天津数十公里的河北省县域经济都仍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洼地”。工业重地东北三省,总体态势也大体类似: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不发达的县域经济并存。
可见,中国工业化所导致的经济“高地”和“低地”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高地”和“高地”之间也有许多经济不发达的“洼地”。这是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因此,中国未来工业化的最显著空间特征将是向三大经济腹地快速推进。这三大经济腹地是:沿海腹地、内陆腹地、县域腹地。沿海腹地是指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内陆腹地是指中、西部地区;县域腹地是指广大的农村。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中国不仅具有向三大经济腹地推进的必要性,而且也基本具备了可行的条件。一是具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资金和人力资源较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长。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经济腹地相对不利的区位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三是企业家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市场经营的经验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四是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向成熟,开始从对资源的强“吸纳”性逐渐向强“辐射”性转变。例如,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效应都逐渐增强,资源吸纳相对减弱。中心城市经济能量的更快扩散将更有助于腹地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腹地经济发展是增长多极化、均衡化、一体化、内需化的客观要求
工业化向三大经济腹地的较快推进反映了中国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向增长的多极化、均衡化、一体化和内需化转变的趋势。
首先,前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为数不多的一线沿海中心城市的强势发力,使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除了一些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包括一般城市经济的发展均相对滞后。目前,这些一线中心城市开始出现过度拥挤和增长趋缓的态势,因此,未来15-20年必须形成更多的增长极,才能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改革和级差式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后果之一就是不均衡性相当突出,引发出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工业化的重心只有有序快速地向经济腹地大幅度推进,使三大腹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更快提高,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化。
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将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跨省经济合作和市场一体化,以及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只有在普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的经济“全国化”。以全国化的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才能实现中国这一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后,只有从以中心城市开放为主而腹地经济相对封闭的格局,向三大经济腹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转变,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宏观结构转型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内需(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腹地相对封闭而一线中心城市高度开放,使沿海中心城市同国际经济的联系比同腹地经济的联系更紧密,因此,庞大的生产能力同相对狭小的腹地市场相脱节,不平衡。所以,只有实现腹地经济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奠定内需增长的基础。
三、国际经验和中国腹地经济发展走势
过去我们往往有一种认识,认为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内陆腹地由于其区位劣势难以成为经济较快发展的地区。在解释世界各国工业化差距时,有些人也以此作为归因逻辑,得出沿海发达内陆落后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全然如此。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和今天的世界经济版图不难看到,沿海国家和地区固然有其优势,但内陆国家和地区也不乏工业化成功的案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瑞士、卢森堡、奥地利等内陆国家,她们都达到了经济发展的很高水平,使许多沿海国家也望之兴叹。再如令人羡慕的德国,其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法兰克福、鲁尔地区等最著名的内陆地区。这些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有的是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是区域或国际交流的枢纽地带,有的依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区位条件并形成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实体产业。总之,内陆腹地同样具有工业化的光明前途,并不是工业化阳光难以普照的地方,而且,往往能够形成非常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中国工业化同样表现出经济腹地强劲的下业化势头。近年来一些经济腹地的增长率已经高于曾经是前30年主要增长极的沿海中心城市经济,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基本扭转。沿海中心城市同经济腹地在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也正在出现后者趋向上升的局面。
首先,沿海腹地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扩大辐射范围的产业承接地区,甚至一些高端产业也在往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以及周边省域布局;一些地区内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沿海地区(例如广东省),中心地区的产业正较快地向相对不发达的远周边地区转移;一个相当明显的现象是,一些省市长期以来就一直试图(通过行政性方式)进行跨省(市)规划合作而实现经济一体化,过去想做甚至下过很大的力气但难以做到,现在却正在出现加快形成更紧密的区域融合的趋势,有望实现长期求之而不得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目标(例如长三角地区)。
其次,内陆腹地正在以快于沿海地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显著进展,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若干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资源开发及制造业加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正在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
再次,县域经济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活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众多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县域经济所具有的空间优势正在凸显。而且,将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及服务业的结合,也是县域经济的独特优势。
四、腹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思路
各经济腹地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并无同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工业化。既要避免各地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又要防止无序的掠夺性开发和盲目投资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腹地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外开放和区域交流的物质条件。只有建设成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腹地才可能培育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二,各地区要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形成符合本地区现实条件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及产业集聚区。能否发展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而不仅仅是分布几个同本地区经济没有很大联系的“产业飞地”,是腹地经济发展战略成败的首要问题。
第三,腹地经济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城乡协调、城市群建设和相邻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城市间隔阂和相邻地区相互封锁的格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各地政府要自觉和积极地促进形成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避免成为导致相互分割封锁的消极行政因素。
第四,经济腹地发展特别要注重鼓励创新思维和增强民间经济活力。同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腹地由于过去的封闭性和交流条件的相对不便,往往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意识,缺乏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民间经济活力不足。因此,腹地经济的发展必须激发创新、进取、开放的社会活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第五,经济腹地的加速工业化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产业竞争力、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福利的关系。工业化的推进归根结底要依靠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而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工业化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民生改善的过程。科学处理好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良性互补互动,是实现腹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战略问题。
第六,腹地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所导致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以信息化的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新产业模式的形成,使之成为腹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导致整个工业经济体系和行为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化不仅使工业能够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工艺过程的变革、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以及销售方式的改进,而且将全方位加速工业行为和工业经济的文明进程。
五、结语
更具前瞻性地看,作为工业化中期战略方向的腹地经济发展,不仅要实现本阶段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超前部署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将发展战略的未来目标定位于打造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地和精致高端(尖端)产业制高点,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和能够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
作者简介:金碚,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和China Economist期刊主编,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 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