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推进节能减排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存在节能减排指标分配“一刀切”、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当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西部资源型省区在我国清洁能源输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西部资源型省区节能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节能减排指标分配与各省区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建议设立国家能源保障经济区,推动资源型省区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尽快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节能减排; 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7685( 2016) 07 - 0018 - 05
DOI: 10. 16528 /j. cnki. 22 - 1054 /f. 201607018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产生的相关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过渡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配套措施的深入推进,实体经济必然会逐渐走出低谷,各级政府又会再次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
一、节能减排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节能减排,即人类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与使用。如果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则不存在节能减排问题。但由于目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或者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水平,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人类需要担忧的不仅是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还有消耗这些化石能源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马克思早在1844 年就指出,工业和农业废料及消费品消费残留会破坏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或尽可能的重复使用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他说: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同样,恩格斯也指出: “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造成“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与转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影响的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而对各国、各地政府,更现实的突出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废”排放问题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意味着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即在减少投入及较少的负面产出前提下实现有效率、绿色环保甚至是创新市场供给。这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高度一致。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许多资源型省区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蕴含大量的要素投入和与之相伴的污染排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现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以能源、资源为支柱的产业也遇到诸多的困难与瓶颈。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较短、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较为明显。市场机制虽然可对这些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进行“合理配置”,但如果出发点是追求经济行为主体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通过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获得短暂的繁荣,而生态环境却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面对未来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这些资源型省区在理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关系的同时,要面对节能减排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到在节能减排趋势下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目的,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节能减排应立足我国国情与各地区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其突出特点就是重工业加速发展。这一时期,能源消耗量还将有所提高,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也还会增加。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自然会面临一些矛盾与挑战: 重化工业的扩张与生态环境容量的矛盾、发展方式转变的渐进性与能耗污染解决的长期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性仍会比较突出。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受区域经济、自然基础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各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均GDP、工业化率、产业结构等方面。而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行统一的节能减排标准,显然不够公平。如果采取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给予欠发达地区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会更容易一些; 也会减少一些行业或部分地区采用低效率、高成本的短期行为与措施被动应付节能减排,有利于在全国形成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产业转型升级长效机制。
节能减排既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需要,也是目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一些资源型省区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和重化工基地,近年来,肩负能源供给和大幅节能减排的双重艰巨任务。随着全国生产生活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省区作为能源资源供给基地和生态环境脆弱叠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随之增加。而这些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还比较滞后,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指标分配方法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也没有很好地区分能源消费过程中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特别是在能源消费地区和供给地区间节能指标分配尚存在不尽合理之处,而且还要尽快出台国家煤化工行业能耗统计标准。现在,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1]而这部分消耗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转化,并没有增加能源消耗,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扣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型省区节能减排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重视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品供给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有效实现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方式。马克思指出: “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在煤化工领域,随着化工技术进步,煤化工的许多废料都进一步的延伸到印染业、医药制造业等相关行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当时已认识到科技进步在减少排放和物质重复利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样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这是我国工业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技术效率改进与技术创新均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技术效率改进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不仅要发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还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改进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我国节能减排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及提高技术效率上还有很大空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供给与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还有待提高。
资源型省份的主要行业多集中在资源型产业,通过减少资源使用量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鉴于此,这些省区近年来很多行业的企业在发展时都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在市场不景气、订单减少时,这些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的运行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运行,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 不运行,违法排放,到头来处罚更为严厉,反而得不偿失。如今只有少数一些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重化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在市场景气时有非常可观的利润,目前还能微利或保本运行,其他的企业干脆关门歇业。
总之,在适当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下,企业完全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减排,甚至由此盈利也屡见不鲜。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正处于阵痛期,经济增长放缓。因此,应特别重视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来实现节能减排,尤其是鼓励那些已采用较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着力通过技术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同时,还可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全国能源统一大市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