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十八大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推动转型和改革,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活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大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是指制度或体制、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建国初期我们推进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显然,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
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之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仅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改革)、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
综合来看,推进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 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形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为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信仰、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障转型必须全面改革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以往转型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我们没有抓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自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二是转型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拥有特权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惠于过渡型体制,一旦彻底转型,部分权利和利益就会丧失,这无疑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三是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地方政府由于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导致转型在地方政府层面常常落不到实处;四是尚未形成上下齐转型的共识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于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方面对转型的方向、途径、措施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延缓了转型的进程。
但是,总体而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要消除转型的主要障碍,就必须推进全面改革。
因为,改革本身就是转型的核心内容,根据前面提到的广义转型定义,转型包括制度和体制的转型,即制度或体制改革是转型的题中之义;通过制度的创新、制度的优化、制度的改革来创造有利于各种主体向转型目标前进的制度环境,提高主体(政府、企业和公民)采取转型的积极性;制度不改革下的转型将可能误入歧途。在不合理制度下推进其他结构转型,不仅转型不好,而且会将转型转歪,以产业转型为例,地方政府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主导,否则将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另外,将制度改革好了,产业等非制度转型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通过改革建立起合理的制度后,各个主体会按照合理制度的引导,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逼近合理的结构。
因此,能否实现全面改革的有效推进,至关重要,这将关乎我国第三次转型最终成效。
全面改革需要落到实处
对比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第三次转型的目标要求,我认为,需要全面推进十大转型,包括:主体转型、制度规则转型、改革方式转型、发展目标转型、增长动力转型、财富分配转型、产业转型、区域转型、要素投入转型、排放转型或生态转型。
其中,主体转型包括政府转型、企业转型、民众转型。政府转型是指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由经济型政府向社会型政府转型。企业转型主要是指企业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定位转型。企业结构转型涉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关系问题,方向应是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各得其所,扭转“国进民退”的局面,为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则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主要承担公共责任,做民营企业不愿做,但社会又需要的事。民众转型是指民众要向现代公民转型,既要有民权意识,也要有公民责任意识。
制度规则转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经济制度转型,即由现在的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法治市场经济转型。二是法律制度转型,即要向现代法治转型,法律要平等约束所有社会主体,维护宪法权威。三是文化制度转型,即按照十八大要求,“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四是政府政策转型,即由替代市场的政策向促进市场的政策转型。
改革方式转型。不仅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型,而且改革方式也要转型。我们要推进科学改革、人本改革、公正改革,扭转一些人对改革的质疑和误解。
发展目标转型。即由追求速度型增长向追求效益和质量型增长转型,由偏重追求有形物质财富增长向追求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平衡增长转型,由主要追求大国向主要追求强国转型。发展目标转型涉及到考核指标、考核制度的转型问题,考核指标转型的方向是要提高民生、效益质量、资源环境等方面指标的权重,考核制度转型的方向是由“以上评下”为主向“以上评下”和“以下评上”相结合转变。
增长动力转型。这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动力转型:第一个层面是由主要依靠“需求边力量”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供给边力量”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第二个层面的动力转型是指需求内部结构的转型,即需求边的结构转型,包括三个方面:由原来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原来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型。
财富分配转型。要按照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实现财富分配结构的转型。具体来说:一是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要推进由追求国富民强向追求民富国强转型。二是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要推进资源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向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公平分配转型。三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要推进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向财富公平分配转型。
产业转型。产业转型主要表现在:一是由原来主要发展低端、低附加值产业向主要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由原来主要发展农业、一般性制造业向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三是由原来主要发展贴牌产业向主要发展品牌产业转型。更具体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如下八个方向:产业高端化、产业高度化、产业特色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品牌化、产业绿色低碳化、产业融合化、产业国际化。
区域转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由主要推进土地城镇化向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型。二是由区域不公平发展向区域公平发展转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差距。三是由城乡分割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或城乡一体发展转型,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人口城镇化,既要防止“城市病”,也要防止“农村病”。
要素投入转型。要素投入转型是其他转型的重要条件。要由原来主要依靠一般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普通劳动力等)向主要依靠高级要素 (包括技术、人力资本、信息、现代融资等)转型,通过提高高级要素的投入比重去支撑其他的转型。
排放转型或生态转型。要按照十八大最新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转型需要涉及的层面较广,要想真正实现十大转型,我们必须从相对立体的层面着手,采取强有力的实质性改革行动:
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改革方向;设立推进全面改革的顶层管理协调机构。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制定各个层次和领域的改革规划。包括改革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行动步骤、重点改革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促进改革的制度体系,按照“十八大”加快和深化全面改革的要求,制定一系列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改革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用制度来保障和规范改革。同时,对现有不利于或者阻碍改革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和淘汰;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或突破口改革,政府改革最迫切的是要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
另外,开展改革的“真试点”,“真试点”改革应是去特权和去优惠的改革,而不是竞相争取特权和优惠的改革。试点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求进行改革试点;加强改革的保障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改革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给予推进改革的主体应有的资金支持,加强改革信息网络建设和统计能力建设等。
最后,强化改革的监督考核。根据已经制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的改革规划和计划,对改革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奖优罚劣,不能让改革只成为一个口号;创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环境。要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为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也为改革施加应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