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中国改革之路还很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3 浏览量:18

来源:《科学时报》

近来,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成,下一步只要进一步完善,即使将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进来,也只需二三十年就够;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带来一系列问题,没有必要再改,只需要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够了。

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前一种观点没有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后一种观点错误地理解了改革,也没有认识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改革。改革还需要进行多长时间,一方面取决于改革的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如何界定改革的对象。改革主要是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等进行调整和变革,其任务的大小要看不适应的标准和程度。如果将改革仅理解为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改革的任务较轻,改革的时间不需要很长。如果将改革的对象扩大到非经济改革,特别是扩大到体制内部制度的适应性改变,则改革就成为永恒的主题。

笔者认为,中国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改革之路还很长,理由如下。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经过30年改革,中国已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成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和缺陷,离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去甚远。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还很薄弱,尚有很多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建立;垄断行业及其中的国有企业垄断还很严重,不同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没有建立;全国不同地区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远未建立;一些能源、资源、城市公用事业和金融等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部门管制,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和稀缺状况;政府的宏观调控还经常表现为计划行政手段等。要彻底完成这些改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其次,其他非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启动。改革的对象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还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这些体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其他非经济改革滞后。不管是政治体制,还是文化体制,或是社会体制,虽然都在过去进行过一些小的改革,但都未触及深层次问题,真正实质性的改革才刚刚启动。即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已形成,仅仅是使它们之间形成协调运行的格局也需要不短的时间。

再次,对目前的转轨体制和扭曲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比单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更难。30年的“渐进改革”、“增量改革”、“双轨制改革”、“经济优先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但目前实际形成的体制既不是过去的计划体制,也不是成熟的市场体制,而是一种过渡中的“四不像”转轨体制。这种体制在原计划体制既得利益者之外形成了两股新的“反改革力量”:一是转轨体制不当受益者,他们希望维持这种对其有利的转轨体制;二是转轨体制的受害者或相对受害者,主要表现为一些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分享到改革的应有成果。因此,进一步改革目前的转轨体制或扭曲体制,会遇到比单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更大更多的阻力、更多的难点。

最后,体制内部制度的适应性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如果将改革的对象从体制扩展到体制内的制度,则改革就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成为永恒的主题,改革永远也不会过时,“改革之树常青”。因为即使建立起了现代市场体制,体制内的具体制度也需要不断根据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革。美国、西欧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要不时地进行制度改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激烈竞争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不要指望将改革“毕其功于一役”,要作好长期坚持改革的思想准备,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