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掘墓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24 浏览量:19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中国目前53.73%的城镇化率,存在一定的水分,本文将为读者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上那些“拦路虎”。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2014年7月30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此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自此,持续三十多年的城乡二元制度被实质性地打破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开始正式启程了。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但总体来说城镇化仍然是滞后的。

笔者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城镇化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滞后,所谓“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其实是农民市民化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

新型城镇化与原有城镇化的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原有城镇化“以物为本”。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着力点放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或人口城镇化、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上,其主要障碍或“拦路虎”是城乡差别权益制度。以物为本的原有城镇化将着力点放在城镇建设或“土地城镇化”上,以此获得巨大的政绩和土地差价收入,其主要的“掘墓人”也是城乡统一权益制度。

为什么以物为本的原有城镇化能高歌猛进、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展缓慢?

其核心原因是城乡差别权益制度。城乡差别权益制度是一组制度,户籍制度只是其中的一种较为表象的制度。

目前推出的户籍制度改革只是为解决城乡差别权益制度开了一个头,要全面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城乡差别权益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阻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权益制度有如下多种。

其一,城乡不统一的产权制度。中国目前的城乡产权制度是不统一的,如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住房产权制度、资金产权制度就不完全一致。城乡不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面临巨大障碍,阻碍人本城镇化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农民的土地权益和房产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向城镇迁移就成了代价高昂的选择。

其二,城乡不一致的价格制度。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和初期,中国城乡的价格制度不一致、不自由。当然,其中部分价格问题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近年来已明显缓解,但城乡价格制度不一致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城乡不一致、不自由的价格制度,扭曲了市场信号,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

其三,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居民实行农业户口制度,城市居民实行非农业户口制度。这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成为一只巨大的“拦路虎”,阻碍着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

其四,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城乡就业制度应是平等的。但中国的就业制度是城乡明显不平等的。这种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和供求信息,破坏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不利于人本城镇化的推进。

其五,城乡不公平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为了实施“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行了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改革开放后也一直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种城乡不公平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这种制度致使许多城市为了维护本市居民的福利保障和教育特权,对农民进城就业、子女上学和落户予以排斥。

其六,城乡不一致的财税金融制度。中国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了不同的财税金融制度。国家财政支出大部分年份将80%以上支出在只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能获得很小比例的财政支出;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是城市金融机构的下属和派出机构,不具有独立性,农村金融资金大部分被转移到城市等。

这种城乡不一致的财税金融制度,使农民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和责任,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益,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人本城镇化进程。

因此,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以推进这次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改革城乡差别权益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含土地制度)、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国有资产分享制度等,使亿万农民也一起分享现代文明,一起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