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这一新机制设计,突破了以往计划和市场各分一块的框架,市场的作用得到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此外,本月还推出了一些重要法规和改革举措,如: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原则同意《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国务院发布《公路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等。
一、重要文件
国务院发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1987年10月13日)
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1987年10月20日)
国务院发布《广告管理条例》。(1987年10月26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1987年10月30日)
二、重要事件
建国后第一家典当商行成立。(1987年10月13日)
国务院振兴汽车工业协调小组成立。(1987年10月17日)
关贸及总协定讨论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的工作小组举行会议。(1987年10月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1987年10月25日)
三、重要论述
《北京商学院学报》刊发张卓元《八年来价格改革的评价与展望》的文章。文章认为,应着重抓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因为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是基础价格,这方面价格理顺了,就为整个价格体系的理顺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理顺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有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大体平等的竞争环境。(1987年10月1日)
《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刊发三位年青记者祝华新、曹焕荣和罗荣兴的长篇政治观察文章《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这是我国记者第一次站在全球化角度对我国的改革进行带有理性色彩的思考。(1987年10月6日和7日)
《河北学刊》刊发厉以宁《资源配置的“搅拌机假设”》的文章。文章认为,市场调节经济运作有其局限性,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的第二次调节,以使资源配置得合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987年10月28日)
四、重要数据
我国农村建房千万间,8年来,新建住宅49亿平方米,公共设施生产建筑近9亿平方米。(1987年10月9日)
《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经济法制体系正在形成。8年来,新制定的500多项法律和法规中,经济立法占70%以上。(1987年10月19日)
五、作者点评
【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经历了一个艰苦的从理论到实践的长期探索过程。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计划调节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思想禁锢,重新阐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重要意义,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界定为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一新机制设计,突破了以往计划和市场各分一块的框架,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的作用得到强化。这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次要地位。随着对政府和市场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也逐步推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演进过程,既是改革逐步深化、全面铺开的过程,也是包容型智慧作为改革哲学的展开过程。
六、作者论谈
【正视产权改革的局限性】在中国四十年改革历程中,产权改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人心目中,所谓改革主要就是产权改革或所有制改革,或者说产权改革在整个改革中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只要将产权理顺了,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那么,产权改革真有那么神吗?如何客观认识产权改革?产权改革之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那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实践方面的原因。改革初期的农村改革就因为部分解决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问题,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前苏联东欧的改革首先就是推进私有化。另一方面是理论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在比较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时首先强调的就是所有制。影响广泛的“科斯定理”强调了产权的绝对重要性。该定理是这么说的:在交易费用为零和私有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初始权利安排不重要,市场交易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则权利安排很重要。张五常在其“佃农理论”中,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只要有私有产权,“理性经济人”就会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选择符合最大化要求的合约形式或制度。这些实践经验和经典理论对中国的产权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王振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年鉴(1987)[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768-868.
[3]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史·大事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3.
[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8-399.
[5]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38-139-141.
[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8-299.
[7]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7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37.html.
[8]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45.
[9]柳红.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4,385,400……
[10]吴敬琏,马国川.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88,217.
[11]徐平华.政府与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86-87.
[12]李拯.中国的改革哲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63,65-66.
[13]牧云.让思想插上翅膀_与罗荣兴_曹焕荣_祝华新一席谈_
[14]十亿同胞,在一条船上——人民日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等两文引起读者共鸣[J].新闻战线,1987(11):18-20.
[15]曲长缨,张国梁.新题材新文风新思——访人民日报记者罗荣兴,曹焕荣,祝华新[J].新闻战线,1987(12):13-14.
[16]李振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与完善市场体系[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8(12):51-55.
[17]陈集杰.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87(12):1-5.
[18]程可晖,张新华.三个三中全会对改革的历史贡献[J].探索,1988(12):7-10,18.
[19]厉以宁.资源配置的“搅拌机假设”[J].河北学刊,1987(10):89-94.
[20]张卓元.八年来价格改革的评价与展望[J].北京商学院学报,1987(10)
[21]李佐军.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