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加快提高我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2 浏览量:20

来源:《中国市场》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确定了到2015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以上来源于企业,“十二五”碳减排任务的很大部分将由企业来承担。与此同时,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球低碳发展潮流下企业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低碳竞争力。因此,加快提高我国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低碳竞争力是未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低碳竞争力是企业在碳排放达标前提下所具有的竞争力

过去人们在评价企业竞争力时,只关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而忽视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但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企业发展面临一个新的约束条件——碳减排。碳减排使得企业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都将面临“碳成本”的制约。在此情况下,依赖能源高投入、环境低投入获得企业竞争力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只有达到碳排放的标准,才能够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才能参与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要竞争各自的传统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竞争各自的碳减排能力。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集中体现为低碳竞争力,即在满足碳排放达标要求前提下的市场竞争力。

(二)低碳发展已成为难以阻挡的国际潮流

尽管对全球气候是否变暖、低碳发展是否有必要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总的说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战略和措施,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制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种国家战略,并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西方国家之所以对低碳发展非常重视,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想契此建立新的全球竞争规则,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占领新的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企业也不得不转入低碳发展的潮流。

(三)是否具有低碳竞争力决定未来企业的成败

在全球低碳发展潮流下,企业竞争越来越受碳减排能力的约束。哪个企业率先研发和消化吸收了低碳技术,开发了低碳产品和服务,适应了低碳发展规则,就可以超越其他传统企业,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盈利。反之,则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被无情淘汰。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种挑战更加严峻,因为西方国家的企业已率先遇到了高要素成本的挑战,率先形成了低碳发展的意识,率先适应了碳减排规则约束,率先参与了碳交易。我国企业只有赶快警醒,抢抓机遇,发挥自身暂时还拥有的部分低成本竞争优势,冲破西方国家设置的障碍,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尽快消化碳关税等带来的压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我国企业的低碳竞争力亟待提高

(一)我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凭借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等低成本竞争优势,在中低附加值产品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较大的份额。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拼资源、拼能源、拼土地、拼劳动力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逐渐走到了尽头,“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2000~2010年,布伦特国际原油价格从28.5美元/桶上升到79.5美元/桶,煤炭西北欧基准价格从36美元/吨上升到92.5美元/吨,国内商业地价从1599元/平方米上升到6536元/平方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9333元上升到36539元。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连续处于上升渠道,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连续五次上调贷款利率,使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成本、房租成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知识产权购买成本等也在上升。逐步丧失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培育新的低碳竞争优势来替代。

(二)我国工业企业现有竞争力依赖于大规模消耗能源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4.3倍、美国的2.4倍、韩国的1.5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产品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产出效率低与较低的装备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我国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而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努力,短期内装备技术水平难以提高,企业过度依赖能源获得竞争力的现状也难以改变。

(三)我国多数企业与部分跨国公司的低碳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跨国公司根据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比较早引入了低碳节能理念,同时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优势,在形成低碳竞争力上已取得了一些先发优势。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每年在低碳技术方面的投入超过20亿欧元,拥有大约3万项环境和气候保护方面的技术专利,凭借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在中国赢得了广阔的市场。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由于观念、技术和管理的制约,长期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中低端,将企业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通过粗放式经营获取短期利润,导致企业对高能耗、高排放形成了较强的依赖,研发和消化吸收低碳技术、开发利用低碳产品的积极性低,低碳竞争力的形成相对滞后。

(四)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竞争力尚有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不低,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品牌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1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只有21家企业入选,居世界第六位,与经济总量排名不相称。全球最大的品牌咨询公司因特品牌推出的《2011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大陆企业无一入围。中国排名前10的企业品牌价值在63~193亿美元,与美国排名前10的企业品牌价值273~443亿美元相比,含金量相去甚远。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国外企业申请的专利主要是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而我国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偏低。

三、加快提高我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为企业提高低碳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碳交易市场可为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目前,欧盟等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国内只有自愿项目交易,配额交易尚处于试点初期,我国企业只能通过清洁机制项目(CDM)参与国际碳交易,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低碳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具体来说,加快推进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同时加快制定完善有关碳交易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政策,为我国企业提高低碳竞争力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和制度环境。

(二)加快能源价格改革,为企业提高低碳竞争力创造良好的能源消费环境

能源消费是第一大碳排放源,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而能够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和能源稀缺性的能源价格是提高企业能源消费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的核心机制。目前,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滞后,尚不能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和能源稀缺性,不能反应煤炭、电力等不同能源消费的合理关系,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抓住当前通胀压力减轻、能源消费不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实现竞争性能源领域的市场定价。在上网电价环节尽快实现由市场定价,在输配电环节逐步形成独立的输配价格,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改革煤炭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费、安全生产费用、生产环境治理恢复费用等列支到煤炭成本中,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尽快实现能源价格交叉补贴由“暗补”向“名补”的转变,并最终实现向取消交叉补贴、由公共财政提供基本能源消费补贴的转变。

(三)鼓励企业研发和消化吸收低碳技术,提高企业低碳技术竞争力

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技术是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可能在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地带取得突破。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低碳竞争力,就必须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有所作为。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还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设计和信息服务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和消化吸收低碳技术。如为研发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的企业提供适当的财政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优惠、基金设置、信贷支持和资本市场融资倾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重大共性低碳技术的科研攻关,定期开展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和奖励,多形式培养各类急需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加强低碳技术的宣传推广。

(四)引导企业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低碳生产竞争力

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其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低碳技术只有变成消费者的产品才有意义,低碳制度和政策都必须落实到产品竞争力上才算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已习惯于高速增长条件下的高消耗、高排放式的粗放发展,这已越来越不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不能满足提高低碳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通过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尽快发展符合消费结构升级方向、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产品,即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低碳产品。具体的引导措施可包括:通过制定低碳产品标准进行引导;通过给予资金支持进行引导;通过明确税收等优惠政策进行引导;通过信用评级进行引导;通过舆论宣传进行引导等。

(五)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和适应国际低碳发展规则,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

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的竞争是企业国际竞争的最高形式,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低碳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低碳发展规则的制定和讨论,提供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多年以来,我国企业已习惯于依赖国内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低成本竞争优势越来越小了,必须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来形成新的竞争力。为此,政府必须为企业参与国际低碳发展规则制定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有意识地带领国内优秀低碳企业进入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平台,为那些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提高应变能力

企业低碳竞争力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目前,欧盟等国际碳交易市场已初步建立起来,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特别是CDM项目交易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参与CDM项目交易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大多处于“卖碳翁”地位,没有获得应有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提高定价权和话语权,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建立和完善参与国际碳交易企业的信息引导系统和政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林伯强:《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2]吴力波:《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政策体系与产业路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吴林海,朱淀,王晓莉:《2011年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年度报告:苏南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刑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张健华:《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路径》,中国金融。2011年第10期。

备注:

①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

②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地价动态检测网站。网址:http://www.landvalue.com.cn

③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④资料来源:邓楠:《从挑战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求是》,2010(3):31-33.

⑤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网址:http://www.worldbrandlab.com/world/2011/

⑥MBA智库百科。网址:http://news.mbalib.com/story/3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