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以来我国污染治理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长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
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得到遏制
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态势,从2001年的1404.8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1238.1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呈下降态势,从2001年的607.5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434.8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小幅上升,从2001年的797.3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889.5万吨,随后又回落到2010年的803.3万吨。“十一五”期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了12.5%,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①。
2、氨氮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
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呈先升后降态势,从2001年的125.2万吨,升上到2005年的149.8降低到2010年的120.3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稳步下降,从2001年的41.3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27.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小幅上升,从2001年的83.9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93万吨。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趋稳
从2001年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呈先增后降的态势。其中“十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从2001年的1947.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588.8万吨。“十一五”期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了14.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②。
4、烟尘、粉尘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2001年到2010年工业粉尘稳步下降,从2001年的990.6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448.7万吨。2001年到2010年,烟尘排放量经历了稳步上升,然后稳步下降的态势。其中,2001年到2005年,烟尘排放量从2001年的1069.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182.5万吨。随后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1088.8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829.1万吨。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总体水平偏低
1、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事业快速发展
2001年到2010年全国城镇污水事业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厂从2001年的452座,逐年增加到2010年144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1年的36.43%,提高到2010年的82.31%。同期,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厂从2001年的54座,增加到2010年1052座。全国县城污水处理率从2001年的8.24%提高到2010年的60.12%。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从2006年的419座增长到2010年的628座③。
城市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全国还有150个城市危险废物处理率、190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60个城市垃圾处理率处于空白状态。
尽管近年来城镇污水事业快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污水处理总体处理能力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滞后,管网配套工程覆盖率低,污水不能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资源化率低,污泥利用率不高。
2、村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全国范围内村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截止2010年,全国19410个建制镇仅有1625座污水处理厂,14571个仅有123个污水处理厂④。
(三)环保投资稳步提高,污染监管工作稳步加强
1、环保投资稳步提高
2001年到2010年来环保投资额逐年上升,环保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呈稳步提高态势。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101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654.2亿元。环保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02%增加到2010年的1.66%。
2、企业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中国政府通过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对控制新污染源起到了显著作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从2001年的33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33亿元。
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稳步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低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⑤。随着《规划》的实施,全国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向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国环境监管能力有所提高,“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噪声靠听”的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初步形成了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环保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态势。
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我国环境监管能力总体仍然较弱,环境监管能力水平尚难以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对《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1)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总体滞后;(2)标准化达标建设存在较大差距;(3)队伍编制和家质建设、人才培养制约环保监管能力的提高;(4)环境监管业务经费难以保障;(5)监管业务用房、水源地水质全分析能力与边境河流预普应急监测能力突出。
(四)水污染形势严峻
1、地表水总体污染严重
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严重,长江、黄河、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182个城市的地下水检测显示水质为较差以下的占57.2%。对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检测表明,城市取水总量中有23.5%的水质不达标。“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硝基苯重大污染事故、太湖巢湖滇池等蓝藻暴发和陕西凤翔重金属污染事件影响极大。
2、海洋生态环境严峻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包括:近岸海洋环境污染呈立体、复合污染新趋势,对生态系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威胁;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个别排污口及河口邻近海域出现“荒漠化”现象;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直接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我国主要经济区域邻近海域,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五)空气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通过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控制指标)总体上有所好转,但部分城市仍在加重;城区建成区的空气质量有明显好转,而郊区和农村空气污染在加重;三项主要控制的污染物浓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有机物、细粒子等污染越来约突出;空气污染的区域化比较明显,污染程度依然严重。
二、未来5-10年主要污染物形势展望
(一)废弃物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治理难度仍然很大
自2001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始终呈增趋势,而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有所下降。预计未来5-10年,废水排放量仍将持续上升,污染治理压力将持续增大。
自2001年以来,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上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和处理量持续增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预计在未来,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仍呈上升态势,这对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氮氧化合物排放呈上升态势。2006年至2010年,氮氧化物⑥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预计未来5-10年,新增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不明显,但氮氧化物的新增排放量将较大。未来我国火电行业氮氧化物产生压力较大,是继二氧化硫之后面临的又一巨大减排任务。
(二)非常规污染物问题日益凸显,治理难度大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面临严重的常规性工业污染的同时,一些新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如在纺织印染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化工行业等产生的非常规污染物(新型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包括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有毒污染物,电子垃圾、重金属等,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预计未来5-10年,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VOCS)、颗粒物(PM10和PM2.5)、电子垃圾和城镇污泥、脱硫石膏等六类非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将呈增长态势。在这一新的污染阶段,尚未得到控制的传统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同时并存,不仅治理技术难度大,而且处理成本更高、管理也更加错综复杂。
(三)城市进入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全国城市大气环境呈现高浓度的二氧化硫(SO2)和总悬浮物(TSP)污染。烟尘、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总体而言,我国城市中PM10和SO2浓度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6倍,NO2浓度也接近或高于欧美国家,整体污染十分严重。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交通又导致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中国城市群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尾气型过渡,出现了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污染共存的特殊大气复合污染。传统的SO2、TSP/PM10等污染物有一定的改善,表现在:全国城市SO2年平均浓度降低趋势明显,部分城市依然在加重;颗粒物(TSP/PM10)城市污染程度减轻,范围在扩大。但是PM2.5、VOCS等问题日益严重,预计未来5-10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四)生活源污染治理形势日益严峻
经过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阶段的治理,工业源的废水、废物的排放量已经得到抑制。与此同时,生活源的废水、废弃物的排放量仍呈上升的态势。今后20-3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一步加,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问题将日益严重,生活源污染治理是未来的严重挑战。
污泥总量将持续增加,处理难度大。我国情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约有90%没有污泥消化处理的配套设施,60%以上的污泥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农用,大量污泥进入城市垃圾填埋场。由于不合理使用污泥,容易造成重金属、有机物的污染或病虫害等,进而导致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此外,污泥进入填埋场后不仅气味难闻,同时由于污泥含水较高,影响填埋场的正常填埋压实,加大了渗滤液的处理难度。
(五)农村环境污染相当严峻随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能落后的污染企业往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明显。污染企业从城市迁往农村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落后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弱,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落后,且缺乏污染治理的资金,产业转移给落后地区污染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我国广大农村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及大量畜禽粪便的排放,加之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监管不足,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和广度都已超过欧美国家。全国化肥使用量从2001年的4254万吨,增加到2010年5561万吨,化肥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一。单位种植面积化肥施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⑦,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左右,其中COD(化学需氧量)占到了43%,总氮占到了57%,总磷占到了67%。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染物等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复合型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农副产品质量造成有害影响,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管理的基础也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农村污染治理是今后5-10年的工作重点。
参考资料:
[1]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3]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污染源普查公报与大事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9
[4]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著。2009-2020年中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
[5]蒋洪强等著。2011—2020年非常规性控制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7
[6]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3
[7]周劲松,吴舜泽,逯元堂,蒋国华。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
[8]吴舜泽,逯元堂,金坦。县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环境保护。2010(13)
备注:
① “十一五”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目标降低10%。
② “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目标降低10%。
③ 2006年起采用新的标准。
④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⑤ 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部门自身能力建设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为:以建设完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为重点,全面建设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改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与条件,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监管能力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切实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⑥ 我国于2006年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量,生活排放量中含交通源排放的氮氧化物。
⑦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初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