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当务之急是培育新动能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0 浏览量:21

来源:国研网

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也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胜之举。

一、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动能

最近,吴敬琏反复强调要研究基本问题,而研究基本问题必须要明确基本概念,理清基本思路,因此我们先来分析新动能的基本含义。新动能是与旧动能相对应的,那么旧动能是什么?旧动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第二,通过财税、货币金融等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发展;第三,通过大规模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发展;第四,通过一整套GDP导向的制度安排拉动经济发展。

GDP导向制度安排又包括五个方面的制度:一是价格制度,即将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人为地压低,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促进出口,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土地制度,特别是“土地财政”制度,推动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三是财税制度,特别是将一部分财政支出直接用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四是金融制度,即通过不太受约束的货币发行,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五是干部考核制度,即形成GDP导向的干部考核制度。这五大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对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产生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上述四大旧动能可简单概括为投资拉动的动力、政策刺激的动力、粗放发展的动力和GDP考核导向的动力。现在,这四大旧动能一方面边际效益递减,另一方面副作用和后遗症在加大,所以必须尽快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那么,新动能又是什么?与粗放投入的旧动能不同,新动能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发展。通过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又靠什么呢?那就是我这几年反复论证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路径——“三大发动机”。“三大发动机”是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其中,制度变革就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增加人力资本、信息化、知识增长等。这“三大发动机”大致对应着新一届领导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这三个方面。

二、为何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原因之一:“三驾马车”日渐式微

出口因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各种成本上升影响而进入负增长空间;投资一方面新投资空间日渐缩小,另一方面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收益率下降;消费则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

2、原因之二:刺激政策遭遇瓶颈

以稳增长或保增长为目的的财税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遇到了如下瓶颈:一则通胀压力正在上升;二则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三则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上升;四则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

3、原因之三:大规模要素投入面临天花板

过去行之有效的大规模要素投入已遇到如下天花板:一是“人口红利”消失,2012年开始,15-59岁之间的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部分资源能源日益短缺,雾霾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三是美国加息后国内资金面临外流压力。

4、原因之四:GDP导向制度难以为继

GDP导向的人口制度、价格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货币金融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等,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全面改革要改革的对象,已难以为继。

5、原因之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培育新动能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应对“高成本时代”到来带来的挑战。而不管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消化高成本,都必须通过培育新动能来实现。

6、原因之六:应对国际竞争要求培育新动能

当前,从产业角度看,中国面临两大国际竞争:一则如何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方面,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则如何在特朗普当政后推进美国减税、加息、再工业化、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竞争压力下,保住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而应对这两个方面的竞争都有赖于培育新动能。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悄然成长

第一,高附加值产业较快发展。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较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2.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长6.9%,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的增长速度。

第二,投资结构向有利于新动能成长的方向转化。2016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8%,增速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9%,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3.2%,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2%。短板领域投资明显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9.9%、20.4%和19.5%,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1.8、12.3和11.4个百分点。

第三,消费结构正在升级,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16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大大高于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2%,大大高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的增速。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第四,人口总量有所增长,城镇化率继续较快提高。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到57.35%,较上年提高1.2个多百分点。

第五,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成效逐步显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继续推进,创新创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比上年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万户。工业小微企业景气回升,1至4季度景气指数分别为87.2,90.6,92.0,93.3。同时,在航天空间站、飞船火箭、量子通信、高速计算、对天观测、大飞机等领域不断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科技成果。

2016年虽然在新动能培育方面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并非大功告成,2017年在培育增长新动能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还未结束,经济风险并未解除,“中等收入陷阱”还需要聚精会神去跨越。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培育增长新动能。

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路径

1、路径一:培育新主体

培育新动能,首先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六大创新型主体,包括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新型农民等)、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国家平台(如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型政府。

2、路径二:培育新要素

培育新动能,其次要培育各种新的生产要素,包括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培育专业人才、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新人才;提供和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各种新的融资形式和渠道。

3、路径三:培育新市场

培育新动能,再次要培育新市场:一方面,要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吃穿住行用”升级,来培育新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学乐康安美”(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来培育新市场。

4、路径四:培育新产业

培育新动能,接着要培育新产业(含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品牌),从产业角度看具体包括: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IT、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机器人等产业;二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飞机高铁制造、信息装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技术服务、专业服务(会计、律师、审计、设计、培训咨询、园区咨询等)、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养老婴幼服务等产业;四是发展现代农业,如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创汇农业、网络农业等。

5、路径五:培育新区域

培育新动能,最后要培育能形成新增长点的区域,包括:具有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等;内陆开放新高地,如重庆、贵阳等;国家政策支持地区,如国家中心城市、城市新区、特区、实验区、示范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等。

五、发动“三大发动机”,培育新动能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要从前面所说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或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推进制度变革或改革。

推进改革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也就是针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结构性矛盾而要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针对减税要推进的改革,包括财税制度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等;二是针对减管制要推进的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三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等;三是针对减垄断要推进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垄断价格改革等;四是针对减货币超发要推进的改革,包括货币发行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汇率制度改革等。另一个层面是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2017年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开放制度改革等。

同时,要推进改革方式改革。要培育新动能,还要对改革方式本身进行改革,以达到更好的改革效果。具体包括:消除观念和既得利益等改革阻力;通过调动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等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培育改革内生动力;建立改革的协调机制,使各方面形成改革的合力;优化改革方式,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改革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推进改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

其次,推进结构优化或转型。

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一般性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拉动经济发展。二是排放结构转型。即减少废水、废气、废渣和二氧化碳等不好的排放,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或者说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包括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或服务化、产业高端化、产业特色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品牌化、产业绿色低碳化、产业融合化、产业国际化、产业信息化和产业智能化等。四是区域结构转型。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或者说以农民市民化为主要抓手的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东中西部或南北或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均衡发展。五是经济发展动力结构转型。一方面,要由原来主要依靠需求侧“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供给侧“三大发动机”——结构变化、要素升级、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由原来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由原来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转向主要依靠社会或民间投资拉动。六是收入或财富分配结构转型。即实现收入或财富分配由原来由少部分占有向更多人共同富裕转变,由原来少部分行业获得垄断收益向更多行业公平竞争转变。七是发展目标结构转型。即实现由原来主要追求量的扩张、速度的提高,向更多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由原来主要追求有形物质财富增长,向平衡追求有形物质财富和无形精神财富增长转变,由原来主要追求GDP大国,向主要追求强国转变。

第三,推进要素升级或创新。

推进要素升级或实施创新驱动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进全员创新或所有主体创新。包括培育前面提到的六大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创新型个人,如创客、专业技术人才、新型农民等;培育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育创新型地区,如建设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型园区等;培育国家创新平台,如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等;培育创新型政府。二是推进全面创新。包括推进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三是推进全程创新,包括推进研发环节创新、设计环节创新、生产环节创新、流通环节创新、销售环节创新和售后环节创新。四是推进全对策创新。包括为创新者创造良好的所有权或者产权、自由选择权、平等交易权等权利保障环境;为创新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技术设施环境,比如说宽带网络等;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即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讲究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