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个人消费贷款敏感性系数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16 浏览量:26

来源:征信

        摘要:基于扩展的C-M理论模型,建立以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为状态变量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自2003年1季度以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不断提高,至2015年1季度,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已达0.067。与可支配收入比较,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仍偏低,而且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且货币政策的冲击具有非对称效应。应通过完善立法、稳定消费信贷发展预期,强化监管、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状态空间模型

        引言

        个人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而发放的用于特定消费用途的个人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与货币信用的建立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信用关系不断巩固,消费信贷产生的土壤也逐渐形成。消费信贷不仅能够平滑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且能够缓解物质消费与社会生产之间的错配,促进消费与生产的协调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仅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而且有利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减轻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早期由于缺乏政策的明确支持,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较为缓慢。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之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才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从1998年的172亿元迅速增加至2014年末的153 659.68亿元,17年间规模增长了893.37倍,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9.13%。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仅为0.85%,2014年该比重已上升至18.81%。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银行对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也更加重视。但总体上而言,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水平仍旧偏低。与欧美等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立法保障与长远的发展规划,消费信贷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并不清晰,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二是由于起步较晚,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种类较少且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消费信贷的吸引力。三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信贷发展较早且市场推广力度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迟缓。另一方面,城市地区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较早、市场覆盖率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才刚起步,市场覆盖率低。由于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个人消费信贷是否能够有效促进消费增长、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的关系是否稳定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

        国内外关于消费信贷与消费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对于平滑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促进消费支出等方面。Zeldes(1989)[1]等学者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消费与收入错配导致消费者面临流动性约束造成的,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消费信贷规模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hubham Chaudhuri, Christina Paxson(2002)[2]研究表明,流动性约束是季节消费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余永定、李军(2001)[3],金晓彤等(2004)[4]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并提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赵霞、刘彦平(2006)[5]研究表明,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程度降低,居民消费增长率逐渐提高;而樊向前、戴国海(2010)[6]则认为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以及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等原因,我国居民长期形成的轻消费重储蓄的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居民对于消费信贷的接纳程度有限,因此消费信贷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臧旭恒、李燕桥(2012)[7]利用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静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收入变化和信贷变化均呈现过度敏感性。综上所述,关于消费信贷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行为仍存在分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消费信贷的接纳程度不断提高,消费信贷规模不断增长,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的关系是否发生动态变化也值得深入研究。由于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度量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因此本文基于扩展的C-M消费函数,建立以消费支出为量测变量、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为状态变量的状态空间模型,实证研究消费信贷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关系,以期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理论模型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未来的预期收入变动前瞻性地决定当期的储蓄与消费,即消费者在跨期预算约束下最优地选择每一期的消费水平,从而实现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平滑。但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经常存在较大的错配,导致消费者经常面临流动性约束。流动性约束通过两个方面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当期的流动性约束限制了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使当期消费比预期消费低;另一方面,预期未来的流动性约束反馈造成当期消费的减少。因此,流动性约束会明显减少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消费信贷能够为消费者提高流动性支持,及时有效地缓解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为其消费行为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对于消费者流动性约束的检验,相关学者主要采用Campell and Mankiw(1991)[8]提出的C-M模型。该模型假设现实生活中仅存在两类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的t期收入分别为Y1t、Y2t,则总收入为Yt=Y1t+Y2t,假设第一类消费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λ,即Y1t=λYt,则第二类消费者的收入为Y2t=(1-λ)Yt。若第一类消费者将当期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即C1t=Y1t,则可得ΔC1t=ΔY1t=λΔYt;假设第二类消费者完全依据持久收入假说进行消费,根据跨期消费方程的最优化条件可得ΔC2t=μ+(1-λ)εt,其中,εt表示从t-1期持久收入估计值到t期持久收入估计值的变化,μ为常数。综上,两类消费者的总消费变动如下:

        ΔCt=λΔYt+μ+(1-λ)εt=λΔYt+εt    (1.1)

        其中,λ代表收入的消费敏感性系数。如果λ=0,表明持久收入假说成立,如果λ≠0,说明消费者面临流动性约束,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导致消费者对于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为检验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Ludvigson(1999)[9]首次尝试将信贷变量引入式(1.1),同时加入控制变量,则式(1.1)扩展为:

        ΔCt=μ+λ0ΔYt+λ1ΔCret+ΔZt+εt    (1.2)

        其中,ΔCt代表从t-1期到t期居民消费的变化率,由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对数的差分表示;ΔYt代表从t-1期到t期居民收入的变化率,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的差分表示;ΔCret代表从t-1期到t期消费信贷条件的变化,由个人消费贷款增长率表示;ΔZt代表控制变量,由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差分表示;λ1则表示消费信贷的敏感性系数。

        由于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即消费信贷与消费的关系可能是时变的。而由于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度量动态变化关系,因此本文基于扩展的C-M模型(式1.2),以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作为状态变量建立状态空间模型,研究我国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实证模型

        (一)状态空间模型

        状态空间模型由量测方程与状态方程两部分构成。量测方程表征系统的输出与系统状态变量以及输入变量的关系,状态方程表征系统状态变量的运动轨迹。由此可见,状态空间模型不仅能够揭示系统输出变量与系统内部状态以及输入变量的关系,而且能够刻画系统内部状态的时变特征。

        定义量测方程:

        yt=Ztαt+dt+εtt=1,2,…,T    (2.1)

        式(2.1)中,yt表示可观测向量,维数为k×1;Zt表示解释变量系数矩阵,维数为k×mαt表示不可观测的状态向量,又称随机系数向量,维数为k×1;dt表示k×1维常系数向量;εt表示k×1维随机扰动项,T表示样本长度。

        定义状态方程:

        αt=Фtαt-1+ηtt=1,2,…,T    (2.2)

        式(2.2)中,Фt表示状态向量自回归系数矩阵,维数为m×mηt表示m×1维随机误差项。假设量测方程中的随机误差项εt与状态方程中的随机误差项ηt相互独立,且分别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Ht,均值为0、方差为Rt的正态分布,即

        

        量测方程中的解释变量系数矩阵Zt、常系数向量dt、随机误差项的方差Ht与状态方程中的矩阵自回归系数矩阵Фt、随机误差项的方差Rt统称为系统矩阵。系数矩阵组成了一组未知参数向量Фn×1,称为超参数。通过极大似然法估计得到系统矩阵的未知参数向量Фn×1后,带入系统矩阵,便可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状态空间模型。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由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起步较晚,消费信贷年度数据样本量较少,无法满足模型求解要求。因此本文采用季度数据进行分析。限于季度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本文基于200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以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状态变量的状态空间模型。其中,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基准利率季度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获得,城镇个人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所有数据均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为以2003年第1季度为基期的实际值(贷款利率除外)。由于上述季度数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对上述剔除价格影响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贷款利率除外)。经价格调整与季节调整之后的人均消费支出、消费信贷、可支配收入序列分布记为Payt、LoantIncomet,贷款基准利率记为Ratet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中量测方程的被解释变量为人均消费支出对数的差分,即dlnPayt;随机系数解释变量为消费贷款余额对数的差分,即dlnLoant,可变参数为SV;固定系数解释变量为可支配收入对数的差分,即dIncomet以及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差分,即ΔRatet

        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量测方程:

        

        状态方程:

        运用Eview6.0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P值

c0

6.858

0.130

0.000***

c1

0.087

0.021

0.000***

c2

0.019

0.012

0.096*

c3

1.011

0.019

0.000***

        注:***、*分别表示表示变量通过了1%、10%显著性水平下的变量显著性检验。

        图1则描述了状态变量的动态变化,即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的动态变化。

        图1  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时序图

        由图1可知,自2003年1季度以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不断提高。但早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观念趋于保守等原因,缓解了消费者短期流动性约束的消费信贷反而强化了贷款人的还款意识,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成为阻碍消费进一步增长的因素,最终导致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小于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消费信贷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于2008年1季度由负转正,至2015年1季度,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已达到0.067。但与收入比较,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仍偏低。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的变化表明,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稳定。如2007年2季度、2009年1季度、2014年2季度,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出现了局部极值。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出现局部极值主要是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由图1可知,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效应。当货币政策宽松,政府积极鼓励消费信贷发展时,不断增加的消费信贷供给会缓解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者的信贷敏感性系数;而当货币政策趋紧、政府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下降时,消费信贷的供给将受到抑制,但由于消费信贷的刚性需求的存在,消费者的信贷敏感性系数并未明显下降。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平滑生命周期内消费与收入的错配,提高消费者的个人效用,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增长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物质消费与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覆盖不均衡,而且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趋于保守,消费信贷能否对消费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为了研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基于扩展的C-M理论模型,建立以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为状态变量的状态空间模型,实证研究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自2003年1季度以来,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不断提高,至2015年1季度,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已达到0.067。虽然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断提高,但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仍偏低。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显著地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且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效应。当货币政策较宽松时,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提高明显;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消费信贷敏感性系数并未明显下降。

        受国家政策、经济周期、企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较高,而教育、医疗费用等高额强制性消费又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为了抵御未来可能的各类风险,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普遍趋于保守,边际消费倾向也持续低迷。而消费信贷的缺失进一步放大了居民预期所面临的收支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约束,加剧了居民消费的谨慎心理,最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储蓄意愿不断增强。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面临的暂时性流动性约束,而且从长期来看,还可以逐渐转变居民的保守消费观念,引导居民将预期收入合理平滑为现期消费,提高消费倾向与消费敏感性系数。为促进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尽快完善立法、稳定消费信贷发展预期。我国存在的用于规范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律法规文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且时滞较久,边缘化倾向明显。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以稳定消费信贷的发展预期、规范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路径。

        二是强化监管、防范消费信贷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消费信贷渠道迅速扩张,但同时也增加了违规发放消费信贷的风险。监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在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同时规范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防范盲目发展消费信贷引发的金融风险。

        三是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消费信贷贷款周期较长,风险较高,要求商业银行贷前能够充分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后能够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情况。积极推动征信市场化发展,完善征信市场体系,全方位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贷前审批与贷后管理的效率,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四是放宽消费信贷服务机构准入门槛。政府应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降低消费金融公司设立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扩大消费信贷市场的参与主体,创造有序竞争的消费金融市场环境。

        五是丰富消费信贷种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渠道的丰富,消费者对于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多元化。脱离市场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不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金融机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不同层次的支付能力,设计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产品,在执行利率、合同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消费信贷的吸引力、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Zeldes S. Optimal Consumption with Stochastic Income: Deviations from Certainty Equivalenc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104 (2): 275-298.

        [2]Chaudhuri S, Paxson C. Smoothing Consumption under Income Seasonality: Buffer Stocks vs. Credit Markets [C]. Discussion Pap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02: 4.

        [3]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23-207.

        [4]金晓彤,董直庆,盛光华.连锁效应导引下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理论假说与实态验证[J].经济科学,2004(4):72-81.

        [5]赵霞,刘彦平.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11):32-36.

        [6]樊向前,戴国海.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信贷条件分析——基于2002—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168):15-21.

        [7]臧旭恒,李燕桥.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学动态,2012(2):61-67.

        [8]Campbell J Y, Mankiw N G. 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Components in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7, 77 (2): 111-117.

        [9]Ludvigson, S. Consumption and Credit: A Model of Time-varying Liquidity Constrain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81 (3): 434-447.

        作者简介:唐波(1985—),男,江苏徐州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博士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信贷市场与政策、征信数据挖掘;李佐军(1966—),男,湖南益阳人,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来源: 《征信》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