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将继续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确保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以及确保区域城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与上半年持平,第三季度虽然略微回落到6.8%,但全年经济增长开始回升已成定局。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基本态势是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处于“新常态”,产业发展依然受产能过剩的困扰,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示出众多的亮点,如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大中部地区(现行中部地区加上陕甘宁、成渝和云贵桂)呈现最快增长态势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增长明显加快等(当然,也存在着经济增长下滑比较快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稳增长的努力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不可没。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就呈现出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三个典型的“倒U形”协调演变态势:一是区域绝对差扩大速度呈明显的“倒U形”变化(地区绝对差仍呈不断扩大趋势);二是区域相对差距呈“倒U形”变化;三是以上两个“倒U形”变化都决定于区域增长速度的“倒U形”变化。这充分显示了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严峻,这一方面要求国家继续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空间结构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从理论上看,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通过提高区域间交通网络连通水平,不断增强空间市场一体化程度,为各类产品和要素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宏观区域上,我国已经提出构建“二横三纵”的城镇网络格局、“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网络以及“7918”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在中观层次上,提出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现代新型城镇化体系和“小集中、大分散”的城镇群体系;在微观上,还要形成有效连接所有建制镇以上居民点的“直线三角形”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在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分工协调新体系。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老、少、边、穷特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一带一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政策区域,以及海洋国土空间的开发、分工和协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指导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纲;今后,在微观区域层次上,还要构建以县域经济为基本单元的城乡区域统一一体化的区域分工协作新体系。
三是实施一系列政策性投资、财税和金融等区域调控政策、全面的精准扶贫政策和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措施,确保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和地区差距的缩小,将区域城乡差距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之内,这不仅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将继续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确保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以及确保区域城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