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经济新常态类型区的综合划分
根据前面2 种对各省区的类型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各省区的经济态势、产业结构等特征,将中国31 个省区划分为以下3 种类型:I: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区域(6 个):贵州、重庆、天津、西藏、新疆、青海;II:经济下行压力较小区域(7 个):安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福建、陕西;III: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区域(18 个):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河北、宁夏、云南、四川、甘肃、广西、海南。而其中,18 个下行压力较大省区的类型进一步细分,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地区:III1:发展阶段型(6 个):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III2:区域整体衰退型(3 个):黑龙江、吉林、辽宁;III3:能源原材料型(4 个):山西、内蒙、河北、宁夏;III4:其他类型(5 个):云南、四川、甘肃、广西、海南。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图5)。
4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的几点趋势
4.1 东北地区正面临着整体性衰退风险,将进入经济结构和体制改革深度调整期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在全国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却面临着突出问题并引起过广泛关注,自2003 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27]。但是,2010 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拐点。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逐步退出投资增长的经济刺激方式,直接投资的动力减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调整与转型,以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东北经济再度面临困境。曾经的体制优势也转变为体制劣势[28],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矛盾问题愈加复杂,未来将进入经济结构和体制深度调整期,经济发展速度难以重现过去的高速增长。
4.2 山西、河北等省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消化需要较长时间
重化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对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升级,重化工业市场需求趋于下降。以重化工业为产业主体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且受损程度较其他省区更为严重。1995 年,山西、内蒙煤炭产量总和为4.18×108t,占全国比重30%,2014 年,山西、内蒙原煤产量总和达到19.7×108t,两省原煤产量占到了全国的51%。由于煤价大幅下跌,以及煤化工产业链技术瓶颈和成本等问题,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两省区经济也陷入困境。2014 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2.52%,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宁夏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等多个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产能过剩,需要积极寻求产能消化途径和结构优化。
4.3 沿海地区整体进入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是长期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主导已经初现雏形。首先,东部地区自身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产业升级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等的倒逼,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长期环境污染的累积性反馈效应,也对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出口、制造业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出口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阶段决定其经济增速将趋于下降,经济总体呈现中低速增长将是沿海地区的长期特征。2015 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未提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也代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唯GDP数量的增长模式,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4.4 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增长潜力,但是近年来经济下行的趋势不会改变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两方面原因,中国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和东北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国际上处于金融危机艰难复苏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或初期,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国内扩大内需政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整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基础设施建设对中西部发展拉动大,是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未来一段时期,中西部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稳增长”目标中承担更大任。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东部相比有一定优势,但受其自然因素和历史基础等制约,与过去发展速度相比经济增速下行也是必然趋势。2006~2014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从13.23%下降到9.27%,中部地区从13%下降到8.65%。
5 结论与讨论
1)从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指标、行业态势以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宏观态势呈现了明显下行,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调整期,未来经济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速增长转型,发展方式从追求一维目标下的经济增长向三维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转变。
2)经济新常态的不同类型区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针对这一轮经济下行态势,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发展阶段类型区域,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性现象,不宜从危机角度过度解析,沿海地区要更加关注提质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而政府工作重心也要从经济增长向社会民生转变。从经济风险来看,需要重点关注东北的区域整体衰退风险,山西、内蒙、河北等能源原材料大省经济下行风险。
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速逐渐下行符合国际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相对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即使维持5%~7%的增速也是高水平和了不起的。通过充分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市场消费、新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等的潜力,我国仍然有着维持经济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相对而言,中西部在经济增速上具有一定优势。
当然,本文只是针对经济新常态的指标变化态势与格局类型做了初步分析。未来还需加强对经济新常态这一经济地理新事像的内涵、特征等给予理论解释,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开展更深层次解析,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战略咨询作用[J].经济地理,2011,31(4):529-535.
[2] 邓静中.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63,29(4):265-280.
[3] 周立三.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J]. 地理学报, 1964, 31(1):14-24.
[4] 吴传钧.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生产布局[J].经济地理,1984,(4),243-246.
[5] 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胡兆量.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4,(3):163-166.
[7] 胡序威,陈汉欣,李文彦等.积极开展我国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的研究[J].经济地理,1981,(1):13-17.
[8]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 2007, 62(4): 339-350.
[9]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186-201.
[10] 刘卫东, 张国钦, 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27(5): 609-616.
[11]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 2004,59(S):67-76.
[12]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13]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4):25-30.
[14] 樊杰,陈东,吕晨.国际金融危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初探——兼论新经济地理事像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15]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20.
[16] 韩康.经济新常态:新观察、新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27-34.
[17] 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21-25.
[18] 吴敬琏.以深化改革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J].探索与争鸣,2015,(1):4-7.
[19] Lin YF, Zhang F. Sustaining Grow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2015.
[20]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61(2):212-222.
[21] 贺灿飞,朱晟君.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江苏与安徽省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2008,28(6):715-721.
[22] 千庆兰,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J].地理科学,2007,27(3):289-295.
[23] 方远平,毕斗斗,谢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基于广东省21 个地级市的实证[J].地科学,2014,34(10):1193-1201.
[24] 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25] 陆大道. 中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地理科学,2015,35(10):1207-1219.
[26]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等.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 27(6): 883-887.
[27] 金凤君,陈明星,王姣娥,等.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8] 金风君, 陈明星.“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8): 1259-1265.
收稿日期:2015-11-20;修订日期:2016-05-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1530634,41530751,414303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015RC202)资助。
作者简介:陈明星(198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chenmx@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