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文化馆, 安徽 泾县 242500)
【摘 要】:非遗质文化不仅可以对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起到促进作用,其保护过程中的传承扶持、组织管理、 原材料保护等工作对乡村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有着充分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非遗质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 用, 以泾县宣纸为例,实证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认为, 泾县针宣纸有着产业化发展的良 好基础, 可通过创新特色产业、扶持传承队伍、凝聚宣纸文化、原材料产地生态保护、创新管理结构等措施加快宣 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宣纸
【中图分类号】F426.83【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文件, 以保证乡村振兴工作的施行与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 推行依然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面对如是发展要求, 根植于田间地头的非遗项目有着天然 的契合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与劳动中, 或本身便是乡村特色产业,或具有高度的文旅价值,具有高度 的乡土特色与文化附加值, 非遗的保护不仅事关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更关乎乡村民生。非遗生产原材料高度依赖乡村生态环 境。因此, 依托乡土非遗传承, 生产特色产品、开展民俗文旅,对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具有可行性, 是值得挖掘的发展抓手。2021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 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一工程中,乡村振兴工作中非遗工作的着力点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非遗堪称历史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 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在非遗面向市场化的产业环境时, 一方面,较小的产业规模、传统的产品造型制约着非遗的价值 显现;另一方面,若过度产业化和迎合市场,则失去了非遗的原真性, 非遗的存续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其经济与文化附加价值 也必然大打折扣。基于此, 乡村振兴工作中非遗的参与,需要保护与生产并重, 力求中庸。
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及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视角,以宣纸制作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在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现有工作成果的 基础上, 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提出宣纸非遗助力泾县乡村振兴的路径, 以期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为非遗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1作者简介:唐飞(1978—),男, 安徽泾县人,本科, 群文馆员,研究方向: 非遗保护、群众文化。
1 研究对象概况
1.1 宣纸制作技艺概况
宣纸制作技艺流传于安徽泾县, 宣纸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是我国手工纸制作技艺的精华和中国造纸术的重要代表, 负载了 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铭记, 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2006 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 宣纸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2009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传统制作 技艺成功入选,这是截至目前, 安徽省唯一独立保护和申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制作技艺诞生于唐代,至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其工序复杂、用料考究, 成品美观实用, 是中国传统手工纸制作技 艺的顶峰。宣纸因地得名,只有安徽宣城市泾县以青檀树皮、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 利用特殊水质,采用特殊工艺生产的纸方能 称为宣纸,高度依赖于泾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是泾县乃至宣城城市文脉、城市精神的寄托。宣纸被书画家誉 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具有高度的实用和文化价值,备受古今书画人士的喜爱, 与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百世, 独立 于世界艺术之林[1]。
宣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具备防腐防虫蛀、耐磨耐折损、易于保存的特性。古代的诗文、绘画、典籍、史 料通过宣纸得以保存流传, 如南宋书法家张即之在宣纸上书写的经卷,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历经 800 余年依然保存完好。正是由 于有了宣纸作为载体,大量珍贵的典籍和艺术品直到今天仍能流传下来,后世之人方能透过岁月留在宣纸上的痕迹去体悟“咫 尺千里”的时代价值与境界。宣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此外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的进程中,宣纸作为经久保存的书写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宣纸行业现状
宣纸自古便是泾县地区的特产, 其与生产流程近似的书画纸, 在当地有着相当的产业规模。截至 2021 年底,泾县共有各类 宣纸和书画纸产品加工企业和作坊 500 余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11 家,其中 17 家宣纸生产企业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宣 纸企业与作坊多分布于泾县丁家桥镇与榔桥镇,天然与乡村环境高度融合, 是当地极富特色的产业。从事宣纸生产、销售的人员 达到 10000 多人。宣纸年产量约 800t,书画纸年产量 10000t 左右, 年销售额接近 20 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基地。
2010 年 10 月,泾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纸之乡”荣誉称号。
总体而言,宣纸具有良好的发展与保护基础,然而在宣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前依然形成了如下发展瓶颈。首先,宣纸文 化内涵和品牌建设缺乏,有着千年历史,从古至今数度登上大雅之堂,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宣纸尽管蜚声中外, 但运用面始终 较窄, 产品附加值不高。而在历史和文化上远不及宣纸的韩纸与和纸, 却大行其道, 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领域。其次, 宣纸 生产性保护人才培养任重道远。由于宣纸生产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故而在传承过程中,存在学徒周期长、技术要求 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此外, 宣纸行业存在工人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的问题, 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宣纸生产, 行业内工 人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 以致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宣纸生产性保护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最后, 宣纸使用领域狭窄, 其仅 应用于高端书画创作领域,难以走近普通大众,新时代文娱多样化背景下书画艺术的群众基础进一步薄弱, 更使得宣纸与普通群 众之间距离渐行渐远。
1.3 小结
综上所述,宣纸作为泾县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态良好,同时其原材料生产与产品生产均高度根植与乡 村空间, 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与乡土属性,宣纸助力泾县乡村振兴有着高度的可行性。然而在文化价值的转化、传承人的支持与 培养等方面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也成为其进一步助力乡村发展的阻碍,欲实现宣纸进一步助力泾县乡村振兴,宣纸保护思路需要 进一步的活化。
2 相关研究工作评述
2.1 乡村振兴与非遗关联研究
随着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实践的深入,关于非遗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运用价值,学界有着广泛的研究和 肯定的认识。研究者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2]、国外优秀案例及现有保护工作,对于乡村非遗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困境进行了总结, 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径进行了探索。目前关于非遗与乡村振兴关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振兴方面,学界普遍认同非遗 通过与现代工艺结合、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等手段,借助于市集等非遗空间,可以对乡村文旅与手工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起到 促进作用[3]。此外,对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内涵挖掘不足、流于低劣与泛化、缺乏品牌效应等问题,目前学术界与保护工 作者也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如何解决与规避上述问题, 将会是学界研究的重点[4]。
2.2 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学界关于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和范畴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用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就是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或创作成产品,推向市场。”也有学者指出,“生产”并不等同于商品生产, 人类从事某种 创造财富或者使财富增值的所有活动都是生产。
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保护方式,学界对其关注颇多,当前关于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性保护可行性 与必要性的论证方面。研究者或通过相关理论论证,分析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 或通过对实际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分析其现状 及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前者如季中扬[5]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的研究;后者如刘晓春等[6]基于对东阳木雕、 青田石雕、广西壮锦等项目的调研。
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可生产性保护在激发传承人、传承主体以及各级政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效力, 对生产性保护的惠 民、富民价值高度评价[7]。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更 是进一步肯定了生产性保护的工作方向。毋庸置疑的是,与其他保护方式不同, “生产性保护”注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 力保护”,通过生产, 逐步脱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 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 商业化等, 而在于自力更生, 并且在维持非遗产业活 性的同时,用生产带动相关文化的复兴和增值是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无疑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保持自身原真性的重 要途径。然而,关于生产性保护中非遗的产业化问题与非遗的本真问题,学界依然存在许多争议。探索出一条实现非遗价值转化 与原真性平衡的保护路径至关重要。
3 现有保护工作评价
通过调查,针对优秀的非遗禀赋,泾县政府与非遗工作者积极采取了有力有效的措施,注重整体保护策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 展总规划有机结合,在活态传承的同时保障非遗的原生性和可持续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 宣纸的保护工作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重在保护,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多年来,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宣纸保护,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和措施。2010 年以来, 泾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泾县宣纸、 书画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宣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保护政策。 2018 年 4 月,《宣纸保护和发 展条例》经安徽省第 13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决议, 于同年 10 月起施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 为促进 宣纸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3.2 传承创新,建设非遗保护队伍
泾县文旅部门积极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提高其理论与业务水平。积极推动传 承人赴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参加各类高级研修班, 进一步提升宣纸生产性保护的创新能力。截至 2021 年 12 月, 泾县有与宣纸文化相关的各级非遗传承人 22 名, 其中,国家级3 名, 省级 10 名, 市级 8 名,县级 45 名, 为宣纸保护奠 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3 打造基地,夯实宣纸发展基础
近年来, 泾县建起了青檀林基地 600 多公顷、杨藤基地 27hm2 ,建成年产 50 万 kg 的燎草加工基地, 原材料供应难题得以破 解。2016 年, 国内第一家系统性的综合宣纸博物馆正式运营。同年, 中国宣纸文化园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名单, 并创建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逐步打造集宣纸技艺展演、深度体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2019 年, 中国宣纸 文化园接待国内外游客 20 多万人次, 文化旅游总收入 4000 多万元,成为宣纸保护工作新的亮点和增长极。
总体而言,当前泾县从传承、生产、文旅体验等多环节入手,在生产原料保护、宣纸文化交流、产品生产保证、非遗文旅体 验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为宣纸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基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针对宣纸行业产业化基础良好、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原材料保护成效显著的形势,提升产品附加 值、保障传承可持续发展, 提出宣纸助力乡村振兴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面的五大路径, 以期以宣纸为着力点,全 面推动当地相关村落振兴。
4.1 产业:创新特色产业
在当前丁家桥镇、榔桥镇宣纸生产这一乡村特色产业基础上,推动宣纸加工业发展, 充分利用宣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原产 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宣纸产业向文创产业发展。 2021 年, 泾县编制完成了《泾县非遗公共品牌文创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方案》,从政策层面扶持非遗文创。不断挖掘、整理宣纸文化内涵, 依托当前对“国潮”“文创”的消费需求, 积极开发宣纸文 创产品, 提升宣纸产品附加值, 打造“宣纸文化”品牌。借鉴韩纸、和纸的成功经验,加大资金投入, 深化多方合作,推动文创 产品研发,延伸宣纸产业链。以贴近生活为核心,研发一批宣纸文创产品,如灯笼、工艺品、装饰纸、笔记本等[8],让宣纸由书 画用纸向文创元素转化,拓宽其运用领域,走进寻常百姓家。
同时,让散落在乡村中的宣纸非遗点转化为乡村文旅带动点,在传承非遗体验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非遗人家”。引导传承 人开展技艺展示、游客体验、文创产品研发, 带动周围村民提供住宿、餐饮与乡村土特产售卖, 在小岭等宣纸传承历史悠久、遗 迹尚存、环境优美的村落, 进一步发展宣纸主题的乡村度假,以非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2021 年,丁家桥镇后山村、小岭村、 李园村、丁桥村的村民开办了大量宣纸书画纸销售网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占全省总数 39 个的 10.3%,总数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以文化赋能而非盲目增量, 科技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 既有助于保证非遗的原真性,又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跨越式增 长,增加就业岗位。
4.2 人才:扶持传承队伍
提高补助力度,留住人才,是对非遗发展困境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应对。通过出台相应补助制度,切实提高宣纸产业工 人与传承人待遇。改善捞、晒、剪等高强度工种的工作环境,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标准, 优先推荐技术好、手艺高、授徒多的工 人申报各级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和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各类补贴和津贴,使宣纸生产成为乡村高收入、受尊敬、有前途的行业, 留住现有技术人才,促进更多年轻人投身宣纸生产当中。此举既可以改善宣纸传承困境, 又可以解决乡村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 收。
4.3 文化:凝聚宣纸文化
目前,泾县积极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 宣纸文化作为泾县优秀文化, 也应当在各乡镇乡风建设中体现出来。依托各乡镇公共空间,构建一批非遗专题展示馆, 展示各乡镇宣纸及其他非遗资源、传统 民俗乡风。同时, 积极开展非遗主题讲座、文艺创作有奖征集、将宣纸文化、非遗展示融入乡镇中小学特色教育课程, 以非遗为 抓手,全面振兴乡村文化。
4.4 生态:原材料生态保护
将乡村生态保护与宣纸原材料保护结合起来, 积极保护泾县青檀林场、沙田稻草种植区、宣纸生产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加强 监管力度,开展种质资源调查,落实专用林示范园、专用田示范园的建设, 设置红星水库等水源地保护蓝线,严格监管整理乡村 排污,整治造纸行业污水排放问题,推动技术革新,以非遗原材料保护为抓手,全面带动泾县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全面生态保 护。
4.5 组织:创新管理结构
在宣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过程中, 依托宣纸协会等现有行业组织,进行乡村特色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发挥 政府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 利用协会将宣纸生产方、传承人拧成一股绳, 对散落在各村镇的宣纸行业统一监管、评定, 在政府的 主导下, 作为泾县全域宣纸从业者表达诉求、技艺评定的发声和助力政府行业管理的渠道。形成既统筹全局,又能落实各点的乡 村特色产业创新管理模式, 将社会智慧引入政府乡村治理与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5 结语
宣纸助力乡村振兴,不止是带动乡村产业或发展乡村文旅,更是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抓手,从非遗的原材料、传承、文化推 广等方面入手, 全面助力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去, 而在这一过程中, 伴随着产业的合理引导与创新、乡 村人才的振兴、宣纸文化的巩固与宣传, 宣纸在乡村得以实现活态传承,这是非遗保护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
研究发现,非遗可以全方面促进乡村振兴,这是此前研究所未涉及的。这对于传统技艺类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保护与利用有 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基于同样根植于乡土环境、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大多面临传承困境的共性,乡村传统技艺类非遗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可以拓宽思路、创新路径,以文创、文旅、传承人扶持、原材料保护、行业对话与管理为抓手, 在生产性保 护中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超, 黄飞松, 樊嘉禄.宣纸制作技艺传承状况调查[J].黄山: 黄山学院学报,2012,40(2):4.
[2]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9(3):1-12.
[3]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 2020(2):19-29.
[4]陶丽萍,李技文,俞钰凡.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37(2):136-142.
[5]季中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J].郑州: 中原文化研究,2018,6(3):6.
[6]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4):8.
[7]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A].山东省 民俗学会 2012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8]冯彤.和纸的艺术: 日本无形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