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高质量发展探析

来源:江淮论坛2022.2 发布时间:2023-04-12 浏览量:68

张亨明 伍圆圆 

(1.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053;2.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 230051)


【摘 要】:新发展阶段, 合肥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通过对合肥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梳 理, 运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对合肥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转型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缺乏良好 营商环境、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四大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治理体系策略。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 探索合肥高质量发展的 新格局, 为中国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砥砺前行。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 发展策略 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 (2022) 02-0036-007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 [1]合肥作为长三角区域“一核五圈”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的发展质量将直接影响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随着 2018 年长三 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合肥面临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 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 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施的重大城市发展战略之一,是基于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战略决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 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形成高质 量发展新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2]高质量发展不仅注重量的要求, 还注重质的要求, 虽然近年来合肥 发展在数量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在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描述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合肥高质 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发展研究概述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要求, 关于合肥新阶段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的思考,既需要借鉴我国强市的发展经验, 也需要创新求变,形成适合自身发 展的新模式。目前国内学者从各方面对城市发展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1作者简介:张亨明(1963— ),安徽肥东人,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硕 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管理、区域经济;伍圆圆(1995— ),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迎合新时代发展要求。 任保平(2018)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中指出推动城市高质 量发展的意义在于:能够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实现我国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 [3]刘志彪(2018) 在《理解高质量发展: 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中指出高质量 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工作的总任务、主要特征和 最终目标。[4]张军扩、候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2019) 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中指出推动城市高质量 发展是支撑我国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不仅是我国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抢掠战略制高点的重 要途径, 还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5]谢劲(2021) 在《准确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中 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来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紧跟 时代发展潮流,一定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6]

(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理解。金碚(2018) 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学含义是指通过采用一定的工具或方法能够增加使用价值量,就是追求质的增长,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这种增加的使用 价值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7]张文忠、许婧雪、马仁锋、马诗萍(2019) 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 现状及发展导向——基于居民调查视角》中首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高质 量发展的导向,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活跃的经济环境、包容的社会环境及绿色的自然环境。 [8]崔立志(2019) 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经验特征事实和对策》中指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增强合肥对安徽的 带动作用,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依托安徽优势打造区域特色,继续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9]赵剑波、史丹、邓洲(2019) 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中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指出可以从 三个主要视角(系统平衡观视角、民生指向观视角、经济发展观视角) 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强调高质量发展既能满足人民 的基本需要, 也要保障公平正义。 [10]张蕴萍、董超、栾菁(2021) 在《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中指出数 字经济通过数据这一关键性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并直接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11]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难以克服的问题。廖信林、张棋飞(2020) 在《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中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得出虽然合肥都市圈城市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呈现良好态 势,但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较差且呈现下降趋势, 导致有些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质量低、发展速度 慢等难题。王敏(2020) 在《合肥数字经济发展研究》中指出合肥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整体态势良好,数字规模、数字经济指数在 省内或者省会城市都是排名靠前,但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数字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快“新基建”、 培育数字经济人才等,推动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夏明珠(2020)在《合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兼与湖州比较》 中通过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出安徽合肥与浙江湖州相比在城市发展规划、资金政策支持、开发模式等方面存在 一定的差距。张涛(2020) 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及测度方法研究》中指出中国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 状态,不仅在中国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还为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构建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与测度高 质量发展实际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分析突出问题, 找准原因所在, 然后提出相应对策。杨兰桥(2018) 在《推进我国城市群高质 量发展研究》中指出虽然城市圈发展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较好的绩效,但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运行效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城市发展 质量的高低,城市群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如何构建相应的体系机制是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强 大动力。 安树伟、张晋晋(2019) 在《山西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通过借助山西发展成效相应数据, 深入理解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分析研究目前山西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短板,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构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打造 高质量发展“山西样本”的对策建议。[12]刘鸿渊、蒲萧亦、刘菁儿(2020) 在《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策略选 择》中通过研究分析长江上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现状,发现其发展面临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并立足五大发展理念对长江 上游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思考。 [13]陈晓红、凌丽、江婷婷(2020) 在《以工业遗产助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中指出工业 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强调工业遗产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合肥工业遗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找出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所谓高质量发展,广义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既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 的基本需要, 也要保障公平正义,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社会环境和基本条件。狭义的高质量发展因地区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相 对安徽合肥来说, 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科技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合肥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是我国高质量发 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14]近年来,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状态,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已经成为合肥具有代表性的 优势之一,合肥也因此被誉为“科技之都”。拥有“创新之都”之称的合肥是全省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城市,并已成为全国唯一 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国制造 2025”试 点示范城市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 合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合肥市经济生产总值(GDP) 位于全 国省会城市第 9 位、长三角城市第 7 位。根据《2020 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可知,合肥市 2020 年全年地区生 产总值(GDP) 达到 10045.72 亿元,全省排名第一位,全国排名第 20 位。相比合肥市 2019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409.40 亿元, 全省排名第一位, 全国排名第 21 位,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合肥市是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一匹黑马, 而促进合肥市经济飞速增 长源于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获得多项创新殊荣。如: 2016 年成功装置全超导 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设施, 并在 2017—2020 年继续探索创新;2017 年成功设计出我国首款公共道路无人驾驶公交车等。科技创 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高质量发展要求坚 持科技创新, 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不断输出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创新高地,在提升合肥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带动合肥乃至整个 安徽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促进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合肥市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采取一定措施对合肥市目前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调整合肥市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以及优化 各产业内部结构配置。产业升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加速增长, 简言之,产业升级是希望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一种能赚 取更多利润的产业结构。合肥市作为工业大市,其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从传统工业企业为主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 据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 2019 年合肥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达到 9409.40 亿元, 其中一、二、三产 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分别为 3.1%:36.3%:60.6%,2020 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10045.72 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3%:35.6%:61.0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相对 2019 年,合肥市 2020 年一、二、三产业所占全年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所调整, 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但是 2020 年合肥市地区生 产总值相比 2019 年增长了 636.32 亿元,说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新发展阶段, 加速产业升 级是更好适应时代潮流,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

(三)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强市是长三角一体 化背景下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合肥在专注带动合肥经济、安徽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需考虑当地生态环境问 题。如果只注重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提升, 不顾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恶劣影响,任由其发展,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近年来, 面对合肥存在的污水处理厂溢流、土壤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合肥市政府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为了缓解或解决此 类问题, 目前已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如:针对巢湖防洪措施, 合肥市环湖办已构建三大行 洪通道, 尽可能将危险消除或降低到最小范围。推进高质量发展, 是为了解决目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实现合肥高质量发 展的前提。如果生态环境大规模被污染,随着生态系统恶化,最终将导致某个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损害。所以推进合肥 高质量发展,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追求合肥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坚 持建设绿色合肥, 绿色安徽。

(四)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是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因居于安徽省的中心地带,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不仅拥 有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获得省内最多的政策扶持,还是省内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省内其他地区 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截至 2020 年底合肥市常住人口已突破 900 万,达到 936.99 万,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511.8 万,全 市各类高等院校 54 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 70 万以上,汇集近百个科研院所,其中国家级就达 10 所,省级超过 50 所。从以上数据可知,合肥作为安徽省教育大市,已拥有批量培养人才的实力,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会很大程度 上满足合肥市场人才需求, 推进合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合肥还应该同时坚持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 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 人才培养是基础,人才引进是重点,人才使用是关键。通过引进某些专业领域的稀缺或优秀人才,提高合肥培养人 才的实力,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的关系, 两者并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人才工作,加速推 进合肥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是实现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 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引进的重要 作用。

三、合肥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 合肥高质量发展进程已取得很好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高度、新台阶。据相关数据显示, 合肥 市 2020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 10045.72 亿元,相比 2019 年增长 4.3%。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 GDP 首次破万亿, 这是 坚持拥护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 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 取得的成果。但是, 合肥高质量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有以下四 个方面: 产业转型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缺乏良好营商环境、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一)产业转型动力不足


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一定的动力基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转型升级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成为我国经 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将发展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成为各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拥有“创新之都”之称的合肥,不断提高的科 技创新实力成为助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自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合肥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以战略性新兴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支点, 不断推进合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以促进合肥经济飞速发展, 其取 得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 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创下历史新高,相比 2018 年增长了 15.2%,2019 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3.7%。2020 年上半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 5.7%,占全市工业的 49.1%。从以上数 据可知, 合肥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能够助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转型升级,促进合肥经济稳步增长,但是在新发展阶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发展,面对严苛的时代要求、复杂的外部环境,仅依靠科技创新作为合肥产业转型的动力是远远不足的。 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会导致合肥发展滞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 会阻碍合肥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 进而影响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 长三角地区“一核五圈”城市群均立足于国家整体战略, 借助各自地缘优势,整合有利资源,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 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不论是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科技资源还是其他公共资源,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都具有一定优势, 如何将这些优势整合成为配置 效率最高的资源才是合肥当下最值得思考的。作为合肥都市圈的中心,自 2018 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 合肥都市圈成功跻身于整合全球资源的第一方阵, 这有利于将合肥打造成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具影响力的城市。据合肥公 共资源网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金额 3722.26 亿元,同比增长 6.63%,市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市场配置 资源效率明显提高,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中以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为例,合肥拥有安徽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城 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配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无论是教师学历、教师数量,还是教师年龄结构等方面,合肥市城区的教师资源 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另外,根据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可知, 尽管合肥医疗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医 疗卫生资源配置制衡问题, 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这种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效率低现象将影响合肥整体发展。

(三)缺乏良好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指经商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合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 新进展, 经济发展方面实现加速,速度翻了近 30 倍,地区生产总值(GDP) 稳居全省首位,并于 2020 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据 相关数据显示, 合肥在《2019 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中入围 100 强, 在《2020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排名 18 (总共 337 座城市),以上数据是对合肥近几年取得高速发展成绩的肯定。合肥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领安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在 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肥营商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难题需要克服。根据《2020 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 296 个 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的营商环境排名中合肥总得分排名靠前,位于第 25 名,其他维度(软环境指数维度、基础设施维度、生态 环境维度、社会服务维度等) 排名名次都比较靠后,未进入城市前 30 名,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从以上数据可知,虽然合肥地 区生产总值(GDP)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合肥整体的营商环境有待提高。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将会使合肥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阻碍合肥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

(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5]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包含了良好生态环境,所 以地区高质量发展在追求生产总值(GDP) 增长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合肥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0 年合肥市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全年合肥市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有 96 天,达到良好的 有 214 天,优良率为 85.0%,较 2019 年优良率提高 14.6%。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平均浓度 58 微克/立方米,较 2019 年 年均浓度下降 14.7%。细颗粒物(PM2.5) 年均浓度为 36 微克/立方米, 较 2019 年年均浓度下降 18.2%。单位 GDP 能耗比 2019 年 下降 1.97%。从以上数据可知合肥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已取得不错的进展,但距离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然任务 艰巨。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才能更好地完成生态治理任务; 如何倡导生态文明理念,鼓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如何最大程度优化生态环境,为合肥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应该考虑的重 点。 [16]

四、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 略举措。虽然合肥地区生产总值(GDP)逐年提升,成为科技创新强市,带动了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但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是较弱的。为了加快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实体经济,着力于科技创新,分析高质量发 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推手, 而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在 于培育哪些新动能及如何培育新动能。合肥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科技创新能力逐年稳步提升,已成为促进合肥产 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随着合肥成长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并于 2020 年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 合肥发 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科技创新不是万能的,仅依靠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合肥产业转型升级的动 力将不足以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合肥肯定具有独特发展优势,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合肥地方 优势, 相关部门应该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政策等投入, 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培育新动能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7]第一,新模式。申请项目基金用于农业帮扶,改进传统的农业模式。第二, 新技术。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 本, 给予政策补贴,减少企业资金压力, 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第三,新产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并给予优先扶持, 加快培 育新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合肥竞争力,促进合肥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所谓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投入要素在各 产出主体的分配所产生的效益,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即效益最大化。合肥占地总面积 7266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总面积 639.7 平 方公里, 根据行政区划 2020 年 7 月数据显示, 合肥目前有共有 4 个区(庐阳、蜀山、包河、瑶海)、4 个县(庐江、长丰、肥东、 肥西)和 1 个县级市(巢湖),如何合理分配合肥市区县的土地、水、教育、科技等资源是当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直接、最得 当的方法。第一,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肥是教育大市,教育资源丰富,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但是城乡教师 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待遇较差,基础教学设备不齐全,许多名校毕业的 高材生都不愿意留在乡村任教。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合肥教育高地,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应该通过提高乡村教师 待遇,完善乡村基础教学设备,改善乡村教学环境等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第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资源效率。 合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十分显著的,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提高了合肥地区生 产总值(GDP),还助推合肥跻身成为新一线城市。新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才是紧跟时代潮流,保证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法。

(三)继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营商环境的优劣很大程 度地影响地区生产力和竞争力, 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影响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是指采取一 系列措施改善经商面临的经济、政治等环境, 解放生产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 有利于营造公平性的竞争环境,提 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升民生福祉, 合肥早在 2006 年就开始优化营商环境并逐步完善。 第一,合肥应该继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政务人员能力素质。优化营商环境的最终目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通过培训、 锻炼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加深政务人员对营商环境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 对政府工作的信任感。第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科研补助等惠企政策, 兑现政府对企业的承诺,给企业减压,降低 成本,帮助合肥中小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第三, 完善政务监督机制, 强化监督问责。以法治为最高权威, 或者说最高的、普遍 的标准才是平等的、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才能够保障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及人们行为的可预期性, 而免受每个具体场合当事人情 感和意志的任意左右。通过提供有效的政务评价平台, 促进政务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

(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治理体系


构建高效能的生态治理体系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决定文明兴衰,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人类文明 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面对艰巨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 复杂多变的生态治理环境, 只有建立完善的生态 治理体系才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而缩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差距。第一,治理标准是因地制 宜。根据合肥各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制定适宜的治理措施。比如针对巢湖洪水频发现象,可以成立专门的治理小组,深入研究 破解该治理难题。第二,治理方式是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合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 度加强人们的重视, 杜绝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三,治理的格局是“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社会组织担当、公众参与、基层响应、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并鼓励和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共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对治理过程、治理结果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刚, 王丰龙.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 2018,(12):103-111.


[2]袁俊.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N].经济日报,2019-02-19(15) .


[3]任保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J].红旗文稿,2018,(24):21-23.


[4]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7):39-45,59.


[5]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6]谢劲.准确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J].理论建设, 2021,(1):22-27.


[7]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8]张文忠,许婧雪,马仁锋,马诗萍.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发展导向——基于居民调查视角[J].城市规划, 2019,(11):13-19.


[9]崔立志.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经验特征事实和对策[J].安徽科技, 2019,(1):12-16.


[10]赵剑波, 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5-31.


[11]张蕴萍,董超,栾菁.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济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1,(5):99-115.

[12]安树伟, 张晋晋.山西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9,(5):1-8.


[13]刘鸿渊, 蒲萧亦, 刘菁儿.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 2020,(9):56-67,2.


[14]陈清萍.科技进步、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江淮论坛, 2020,(2):103-112.


[15]徐汉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中国治理评论, 2020,(1):35-55.


[16]柯进华.“诗画浙江”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3):43-47.


[17]赵峥.共建长三角基础设施体系: 价值、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