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地理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问世以来,学界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极大地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一书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出发,应用“国际方法+中国问题”的区域经济研究范式研究具体问题的途径,结合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物联网向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的趋势,试图回答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亟待回答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国亮副教授、袁凯博士和徐维祥教授的这木专著,重点探讨了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和空间外溢效应问题,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①将产业集聚的研究从聚焦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从而将单个产业集聚理论分析框架拓展至多元产业协同集聚理论分析框架。②突破以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的限制,把产业集聚的着眼点聚焦在跨行政区域发展和空间连片分布等问题的研究上,并试图从空间关联角度探讨二三产业空间分布连续性形成机制等问题。③在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的背景下,企业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以及企业空间布局都面临着巨大变革,从而对二三产业空间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作者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二三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工业经济时代和网络经济时代下二三产业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等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后工业化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并不重要,恰恰相反,最近几年欧美国家出现的“再工业化战略”说明过度地去工业化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利用地域辽阔的地理优势,根据不同地区工业化阶段,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引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已经成为需要解决和回答的迫切问题。同时,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作用,在现实中,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逐渐加大,造成政策作用加强,容易出现产业政策的泛化现象,各级地方政府都是从各自行政区来考虑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缺少从广域空间视角来定位各自的行政区在产业升级中所扮演的角色,导致地区间难以实现产业协同升级的发展目标。值得欣喜的是,当前中央确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弥补了这些缺憾,为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升级的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