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将区域协调发展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引起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新热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作了阐述,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日臻成熟
1991 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指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直接促进了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1999 年,中央提出“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针,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拓展;而在21 世纪前10 年形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则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日臻成熟。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受到自然地理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呈现出较大的地区不平衡特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板块之间、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走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区域发展的进程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很多。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有助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通过加快产业发展,有助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充分问题。十九大报告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一个完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根据十九大报告,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以下内容: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统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区域发展客观上存在一个从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协同是同步推进的,不能把区域协调发展仅仅当作一个空间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还要实现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保证各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全局性和区域性出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主要途径如下。
一是强化区域政策体系化。近10 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数十个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的“指导意见”,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也出现了政策范围过宽、各类政策不连贯、政策功能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开发区政策、国家级新区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与主体功能区政策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少,有些地方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建立统一规范、层次明晰、功能精准的区域政策体系,是从全局性和区域性出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还要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属性,提高区域政策的差异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十九大报告,可以将需要进一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区域概括为:加快四类地区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赋予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新的定位;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带的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陆海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我国各地区差异较大,需要深化区域合作,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进而有效协调区域关系。区域之间需要完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飞地经济联合发展与合作机制,健全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重点资源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加大区域功能平台的改革创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在改革创新领域发力。落实在空间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发展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以及各类试验区、示范区等区域功能平台。应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活力的迸发,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拓展这些功能平台的区域范围,让这些功能平台更多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延伸,使这些政策资源匮乏的区域获得加快发展的政策资源。
四是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区域规划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谋划区域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多年来,我国的区域规划已成为区域发展、产业选择和项目安排的依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区域规划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原因在于,有些规划不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区域发展最需要加强规划的是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而恰恰是这类“合作区”的规划最难实施。其难点在于,不同行政区间的利益难以协调。同时,增强区域规划的约束性和连贯性也十分重要。区域发展需要长远规划并切实贯彻执行,未来应增强区域规划的约束力,避免“图上画画、墙上挂挂”;做好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造成政策多变,保持政策连贯性。
强化区域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包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资源环境与承载力,区域产业发展与转型,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区域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等。一个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用区域经济研究成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研究者的责任。加强区域经济研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从事区域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更加重要。但目前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教学的人员十分缺乏。各科研和教学单位向区域经济学科注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较少,不足以满足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要求。未来在学科发展与规划中,要适当对区域经济学科进行倾斜,提高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由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区域经济发展来调节国民经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得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