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以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债务危机频发,国内也开始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基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未来应当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效益,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经济增长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经济增长;平台转型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 - 3637( 2016) 02 - 0134 - 05
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6.02.029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时期,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其中2010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为10.4%,而2015 年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为6.9%。在目前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但是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结果,截至2013 年6月30 日,我国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达到10.579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增长一方面对于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何评估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性影响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在此宏观背景下,研究中国地方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政府债务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能够为众多地方融资平台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保障地方债务的良性发展,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文首先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债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探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转型机理和政策思路。
本文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区间内,地方政府性债务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区域经济体系中闲置的资金,缩短资金流转周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完善地方融资体系,从建设新型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角度出发,发挥地方融资体系的经济增长效应,切实处理好原有融资体系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
关于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已经有诸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地方债务风险的研究。对于中国整体而言,李腊生等通过KMV 修正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转移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实质上并不存在经济上的违约风险,但却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1]。而对于省级政府债务风险而言,徐占东和王雪标采用同样的模型进行测度后发现东、中、西部省级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明显差别,如果债务偿还期为5 年,则有29 个省份的政府债务违约率小于50%[2]。
二是关于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多数学者通过不同的实证方法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3 - 7],但政府债务阈值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它随利率、通货膨胀、经常账户和金融发展的变化而显示出动态性特征[4]。王立勇等结合中国实际发现最优的债务率在33. 4% ~34. 6%之间,而目前我国的债务水平相对偏高[3]。此外,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政府债务的直接承受力更弱,但在一个宽松的临界点内,政府债务是有利于提高投资率的[6];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债务更具生产性特征,政府净资产放大了利率上升和资本回报率下降对于债务风险的影响[7]。而张启迪通过对欧元区国家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同时存在双向因果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在长期内政府要控制其债务水平在阈值水平以下,而不是在短期大幅削减债务,进而避免危害经济增长[5]。
三是关于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研究。莫兰琼和陶凌云提出短期内可不断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如资产证券化、引进民间资本等;长期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完善人大监督体系等[8]。龚强等认为在短期要重点规范地方融资行为,强化问责机制,监控信贷资金流向,而要在根本上消除地方过度投资冲动,降低政府债务,解决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问题,就需要在长期完善机制和改革体制[9]。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发现就规范分析而言主要集中在政府债务成因、风险及影响方面,较少集中关注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而就实证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对比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缺少针对中国内部较为微观的分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省级层面分析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地方举债主体—融资平台的发展转型提出较为可行的方案。
二、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 数据及变量的选取
本文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控制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等条件下构建以地方政府债务为基础的地区经济增长影响模型。在参考上述文献研究变量选取的基础上,选取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 DEBT) 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测度指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而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某些地区缺少的政府性债务余额数据是通过插值法及固定比例法推演得到的。地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作为地方经济的测度指标,分析31 个省、直辖市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鉴于投资对区域经济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本文所用指标均采用年度数据,这有利于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为了科学观察和评价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引入如下控制变量: ( 1) 财政自给率( FSR) 。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20 世纪90 年代财政体制改革中分税制的不彻底导致中央政府对财权、事权的过度控制,进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不对称是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在我国不断扩大的体制性诱因。基于此,本文将财政自给率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以反映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自给率用各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计量。( 2) 城镇化水平( LURB) 和工业化水平( LIND)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公共支出需求也随之增加。本文将二者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 3) 对外开放水平( LOPEN)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合作交流更为密切,本文引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反映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实质影响。对外开放水平指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来表示。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区间为2010—2014 年,以上数据均来源于wind 数据库,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本文首先将地方政府债务作为投入要素,将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出要素,构建省级数据的C - D 生产函数的经济分析模型;其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弹性,进而计算得出地方政府性债务投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后,在定量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要素对经济贡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 二)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构建
C - D 生产函数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为反映投入和产出数量关系于20 世纪30 年代共同创建的,是基于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实际研究得出的分析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型,其基本表达式为Y = A( t) ·Kα·Lβ·μ。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强劲推进期,大量地方政府融资资金的投入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持续扩大的投资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显著贡献。鉴于此,本研究中构建以下经济函数模型:
其中,GDPit表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DEBTit为主要解释变量,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Xit表示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一组控制变量;α 为截距项;β,λ 为变量系数;εit为误差项;下标i,t 分别表示第i 省( 直辖市) 和第t 年。为减小异方差,对式( 1) 中GDPit、DEBTit两边取对数,得到
2. 回归结果及分析
首先,从中国31 个省市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债务之间的关系( 见图1) 可以看出,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从分区域的角度来看( 见图2) ,东部、中部以及西部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基本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然后,基于公式( 2) 的模型设定进行实证检验,利用stata12.0 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在表2中进行报告。
从表2 可以看出,模型的R2 为0.6176,这表明整体上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际情况。模型的F 值为207.46,相对应的P值为零,这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从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中可以看出,地方债务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而在控制型变量中除工业化水平不显著外,其他的变量均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从回归的系数来看,地方债务变量的系数为0.458,这就意味着当地方性债务余额增加1% 时,地方经济将会增加0.45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地方的负债率并未达到国际警戒线,所以在合理区间内采用相关数据得到的结论就表明适当增加地方性债务余额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在控制变量中,城市化水平以及财政自给率都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向相关,这是符合经济理论的。但是地区开放度与地方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在近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因此,国内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地区经济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出现下行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