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强:国外企业迁移研究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17 浏览量:22

来源:经济地理

企业迁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企业区位调整, 这种不断调整的过程通常具有空间的维度, 其目的在于应对市场、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制和技术进步的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迁移是指企业从区位A 到区位B 的变化;对于大企业而言,区位调整通常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再建, 从而延伸到多个区域, 通常包括企业的关闭、合并和拆分。因此, 企业迁移是指为了企业新产品或原产品寻求新的空间扩张而把原企业经济活动全部或部分搬到新工厂, 企业迁移包括企业以前工厂的关闭和新工厂的开始运作。

1  企业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般来讲, 企业迁移被看作区位理论的一个特例。区位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经济活动的区位, 以及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出现在那个区域。但区位理论对大量出现的产业转移的经验结论解释不足。企业迁移理论不同于区位理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考虑了某一个区位比另一个更适合的情况。企业迁移过程可以分成两个相关联的步骤:第一是决定迁移, 第二是迁移的条件。一个类似的区分是将迁移的因素分成推力和拉力。区位理论强调最优区位的选择, 即企业区位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或者说是拉力因素。迁移理论则考虑了迁移过程的第一步, 即把企业推离当前区位。关于这些解释的讨论通常集中在三种区位理论的差异上:新古典理论、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理论。海伊特(Hayter)认为, 三种理论都是基于企业能力和动机的不同观念、单个企业运行的广义经济和环境的不同观念和企业如何与这种广义经济和环境发生联系时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1 .1 新古典理论的研究方法

新古典的方法是来源于标准的古典经济理论, 强调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在古典区位理论中, 产业投入产出的运输成本决定了一个最小的运输成本面。而其他的区位因素, 如劳动力和外部经济决定一个相似的最小成本面。整合所有的因素得到一个总的最小成本面。同样, 也可以得到一个空间收益面。这样, 在总收益超过总成本的地方, 企业获益。因而, 企业的区位可以分成获益区与非获益区两类, 由此可以界定企业的空间边际收益。

在均衡情况下, 企业最优区位是固定的, 企业迁移是不必要的。然而, 企业和环境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其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改变要素价格和(拥挤)效果。这些会引起成本和收益面的变化, 因而企业空间边际收益也会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的扩张和生产过程特征的变化有关。这会导致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 进而影响企业的空间边际收益。奈科斯丁和泽莫(Nakosteen and Zimmer)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 企业给收益设定一个固定值, 一旦企业超过这个收益率(或者在边际收益区域内), 多数企业会选择留在当前区位, 而不会迁移到最优区位。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当前区位的成本收益面变化可能不在空间边际利润范围内。这时需要进行区位调整, 否则企业会失败。而除了其他方面的调整外, 空间的调整可能会解决问题。

此外, 企业内部变化的一种形式就是企业的增长, 这通常为创新和规模经济所驱动。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表现为小企业的成本面在所有的区位要高于大企业的成本面。并且, 大企业的边际空间范围较大。小企业的成本面甚至会高于收益曲线。因此, 小企业通常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除非通过获利快速成长起来。这时, 企业面临在一个地点扩张(区域内增长)、迁到一个较大区位或建立一个或多个新区位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企业决定搬迁, 其主要是由于需要适应内部因素的动态调整, 而不是传统区位因素的驱动。尽管企业内部动态变化可以解释企业迁移过程, 但企业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增长的空间区位调整过程是对企业迁移的关键性解释, 这个过程与新古典框架相一致。然而, 新古典区位理论由于只强调外部区位因素(拉的因素)而没有引起注意。

总之, 新古典企业迁移理论不仅要强调区位理论中的区位因素, 能够解释区位拉力, 而且要强调引起企业迁移的推力因素。空间边际收益区分了盈利和非盈利区位, 因而可以用于决定企业应该在哪儿区位(拉力)。然而, 现实情况是企业在一个很大的区域任何地方都可以盈利。这种边界的变化因而在解释企业为什么迁移(推的因素)方面并非有效。此外,必须探索企业内部过程, 企业由于规模经济而增长的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1 .2 行为理论的研究方法

简单的新古典理论在理性假设和完全信息的假设下, 用经济学术语定义了企业的最优行为的一个标准模式。然而,它没有考虑到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动态变化, 这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行为方法非常适合于企业迁移研究。企业区位理论和迁移理论的关键性差异在于区位理论更关心区位拉力因素, 而迁移理论同时关注推力因素, 因而更适合于描述企业迁移的决策过程。事实上, 企业迁移不仅仅分为两个过程:①决定是否迁移;②搜寻替代区位;③评价替代区位;④新区位的选择。还可以加上第五个阶段关于决策实施的估算和评价。根据迁移理论强调的重点, 同时考虑到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的影响,决策过程的这个阶段有着与新古典理论相似的对拉力因素的偏好。决定迁移被看作一个步骤, 而迁移被看作是对变化过程调整的结果。调整也可以在企业改组或其他的投资战略中看到。但空间调整可以是现场的变化、内部的重新组织和开设新场地。因而, 企业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的结果,包括不止一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反馈。也可能是现场的扩张, 或是新的子工厂的开设, 而没有出现旧工厂的关闭。

除了决策过程是清晰的, 行为区位理论有四个关键的因素:①有限信息的作用;②使用信息的能力;③认知和心理地图;④不确定性。这些因素被普莱德(Pred)纳入一个行为矩阵。在这个矩阵中, 将企业沿着两个维度进行归类: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拥有较高信息水平和较强使用能力的企业接近于古典的最优经济体(Homo economicus), 在最优点附近区位。相反, 拥有信息少、利用能力差的企业则只能在盈利少或非盈利点区位, 其中很多企业则会倒闭。

行为主义方法对企业迁移的研究结果是, 出现了一大批对企业迁移的动机和原因进行细致描述的研究文献, 对迁移过程的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通常认为推力是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作用的。而主要的原因又是与企业的成长有关:在当前区位有限的扩张空间或对当前区位有限的代表性(通常与企业规模和年龄有关)。外部因素包括有限的通达性、建筑的老化、环境的考虑、有限的劳动供给和较高的区位成本等。拉的因素大部分是与内部因素相反的, 如足够的空间、运送的可得性、供应、消费者、劳动市场、代表性、低成本和环境的舒适, 环境的舒适性(包括房屋市场、环境条件)等。

总之, 用行为的方法加上新古典的观点, 来研究企业迁移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动机。这些理解企业实际行为的方法强调决策的制定过程, 这种过程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 将企业导向一个新的区位。一方面是对理解企业迁移决策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也显示了这种方法的弱点。询问式和细致的经验工作大部分是描述性的和探索性的, 而不是一个解释模型。与新古典理论框架相似, 行为方法过分注重于区位因素, 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投资和成长的联系较弱。另一个弱点是行为方法过多强调社会、心理和其他软变量, 而忽略了新古典的经济因素。因此, 行为方法和新古典方法的折衷组合可能更有效。

1.3 制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新古典理论和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企业作为战略环境中的决策主体。企业有很多替代性选择,在决策时, 需要考虑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因素, 而企业既不是最优经济体, 也不是满意人。在这两种理论方法中, 环境是区位因素的表面现象, 或者是企业处理信息的基础。在1980 年代, 这些企业区位行为的简单观点逐步被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所质疑。这些新的发展, 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空间的经济过程是由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系统所形成的。换句话说, 我们不仅要研究企业的行为, 而且要研究这种行为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的方法从此占据了统治地位。

制度理论认为, 企业要和运输者、供应者、地方或中央政府、劳动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就生产过程中的价格、工资、税收、补贴、基础设施和其他关键要素进行谈判, 区位行为就是这些谈判的结果。这些观点的含义是公司地理学更适合于大企业, 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谈判力, 能够对环境施加更多的影响,而小企业通常不得不接受环境施加的限制和条件。区域系统环境对企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要的例子如硅谷和艾米里亚罗马格拉(Emilia— Romagna)。这些区域拥有特殊的企业文化, 在这里, 一些关键要素如风险资本和知识通过密集的网络而传播。在这种环境下, 孵化器、新产业区、学习区等新概念不断被引入。

这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增长的历史过程和具体企业的演化, 但是在解释大量中小企业实际的区位行为方面是不够的。一般来说, 大企业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而中小企业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这些制度环境对它们的区位行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小企业而言, 有两种制度非常重要:政府和真实资本市场。而在1960 年代和1970 年代, 经济活动的再区位过程中, 至少从区域政策目的的角度来看, 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在, 则普遍认为政府促进或约束了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政府促进措施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分区制、补贴和税收减免。财政刺激和补贴在成本面上产生一个凹槽, 使得一些区位处于空间边际盈利区中。此外, 分区规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环境规制。

真实资本市场对企业迁移,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但是地理学对这种制度效应研究非常少。波尔(Ball)调查了伦敦金融制度对总部区位的影响, 但是小企业通常依赖真实资本市场提供商业资本。因而, 真实资本供给(办公空间、产业地点、商业基础空间)的空间特征对理解小企业的区位选择是非常重要, 必须考虑商业真实资本开发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2  企业迁移决定因素分析

2.1 横向分析:拉力、阻力和推力

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被用来解释企业迁移外, 企业内部因素, 如制度因素或政府政策因素都明显地有助于解释企业区位的决定。由于企业迁移行为受当前区位现状的影响, 因而新古典模型中最优区位的决定对企业迁移解释是不合适的。这种企业过去的行为(路径依赖)与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相结合, 需要一种动态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而在这种框架中, 行为和演化的因素起支配作用。因此, 企业迁移的决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必须分解为几个阶段, 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阶段起主要作用。

奈科斯丁和泽莫(Nakosteen and Zimmer)将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拉力和阻力。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 在区位决策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发展的空间通常是最重要的推力因素, 其次是通达性则。第三类关键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看, 对大多数面临寻找一个新区位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阻力因素是希望获得现有的雇工, 尤其是对那些高度专业化劳动力。当企业面临较高的雇佣、解雇和培训成本时, 区域间迁移的成本远高于区域内迁移。这种阻力使得管理层尽量缩小迁移的距离, 这样企业原有的员工就可以继续为企业工作而不会增加企业迁移的成本。

事实上, 推力、拉力和阻力只是给出了企业迁移的表面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企业迁移的研究项目试图挖掘企业迁移的深层次原因。他们深入考察企业迁移决策过程的发展,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限制条件。托若(Townroe)提出了一个启发性模型, 这个模型包含5 个连续的决策阶段:①刺激;②问题的界定;③搜寻;④替换方案的明确表达与比较;⑤决策与行动。决策阶段又可以分为8 个子步骤。后来,其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更加复杂的区位决策过程, 但他们的模型和计划在经验研究中应用很少。劳尔(Louw)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给出了关于总部区位选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在实践应用的很好的例子。他将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向阶段、选择阶段和谈判阶段。这大致和托若(Townroe)的第3、4 、5 个阶段相对应。这说明, 在前两个阶段, 空间因素起主要作用, 这些空间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通达性、停车的可能性、资源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接近性和空间环境的质量等。金融和契约因素在第三个阶段达成谈判结果时起重要作用。在搜寻阶段, 空间因素对需要拥有自己的场地和建筑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租借设施的企业则不起什么作用。

2 .2 纵向分析:外部因素、区位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只能够控制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而不是外在的环境。而一些地点因素通常是固定的, 只能在长期发生改变, 而其他的因素则可以在短期发生变化。因此, 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三类:①企业内部因素, 如管理的质量、组织的目标、所有权结构、营业额的增长率、就业和利润等;②区位因素, 即区位的绝对和相对特征, 如场地面积、可能扩张的空间规模、与顾客和供应商的距离等;③企业外部因素, 如政府政策, 区域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等。

企业当前区位是企业迁移的起点, 但也是企业上一次迁移的目标区位。企业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 是把当前区位看作是最优区位。改变当前区位的原因可以被归结为上述三种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关。当一个企业只生产有限数量的产品时, 企业的生命周期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较大。企业在开始时, 生产规模小, 成本较高, 因而销售价格较高。因此企业倾向于找到一个类似于托儿所的区位,这样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当企业成熟后,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采用新的生产技术, 使用一种新的投入组合, 通过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以降低成本。这表明, 拥有较大空间、能很好地接近投入和市场的区位是企业最优的区位选择。尽管对于生产多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而言, 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但这些企业也会采取增长措施。这样, 企业的生命周期就会导致企业区位变化的需求。一般来讲, 城市是企业的孵化器或托儿所, 郊区是处于成长期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 而腹地则吸引了成熟的生产企业。

与企业内部因素一样, 区位特征和企业外部因素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再是企业的最优区位。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 真实资产和土地价格将会使任何可获得的区位优势消逝。如果企业对某种区位的需求发生变化, 而区内现存的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价格就会自动调整。否则, 就会导致现存企业的迁出和新企业的进入。这样, 企业迁移是区位特征变化的结果。企业外部因素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使当前区位不再是最优区位。其他区位因素和外部因素也会随时间而发生相似的变化, 从而导致企业的迁移。

3  企业迁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对企业迁移的决定研究较多, 而对迁移的绩效研究较少。由于企业迁移必然导致企业的地理位置和企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从而对企业的绩效、尤其是创新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迁移绩效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组织地位两个方面。地理位置是由企业的实际区位所决定的, 也就是与其他经济主体, 如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距离。而组织地位则是由企业所加入的组织网络所决定的。

企业绩效分为两种类型:金融或经济绩效和创新绩效。金融或经济绩效通常用销售额、营业额、就业或股票价格表示;而创新绩效通常用R&D 投入、专利、创新销售额所占的比重或隐藏的创新。两种类型的绩效通常是交互作用的。

3.1 地理位置变化

企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企业的外在地理环境, 通常用企业所在的国家、省(州)、县区来表示, 或者用半径大小和路程时间等概念来表示。地理环境是通过空间外部性, 如集聚效应影响企业的绩效, 而这种空间外部性又可以区分为本地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本地化效应是指在该地区有很多同一行业的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城市化效应是指在该地区有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的集聚效应。

企业在地理位置的上的接近, 可以获得一些明显和切实的利益, 比如, 接近专业化的劳动力或减少运输成本, 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 还可以产生非显性的收益, 这种非显性的收益是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非完全专用性所引起的。知识从知识的所有者和创造者外溢, 从而使位于同一地区的企业获利。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从所处的地理环境中获得知识, 来增加企业的创新绩效。这种知识外溢效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知识的转移是潜移默化的和无意识的。然而, 知识的外溢并不是完全自由地可获得的,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平等地利用这些外部性。企业需要发展专门的技巧或禀赋(吸收能力)来利用这些从地理环境中可以获得的知识。

3 .2 组织地位的变化

与企业地理位置相比, 企业组织地位是指整个经济系统中, 与企业相关的经济主体(如顾客、供应者、竞争者、股东、中央或地方的管理者和顾问)中企业所处的位置。没有哪一个企业是孤立的, 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通过组织间关系(IORs,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相结合。企业的组织地位是由企业在其所参与的空间和组织网络中的位置所决定。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企业嵌入到当前的组织结构当中。嵌入性就是指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关系型网络结构对经济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组织间关系网络和根植性以比较复杂的方式描述了企业的组织地位, 通常用于研究企业组织间关系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方法是网络集中性和直接或间接联系。集中性衡量了经济主体融入网络关系的程度, 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某一个经济主体对网络中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关系简单地表示了与该主体有关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数量。

接近那些通过市场不能获得(或需要花费较高成本才能获得)的资源或知识是否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或创新优势, 结论并不明确。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创新优势上。在企业组织地位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上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创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在企业现有的边界范围内无法获得, 尤其对那些从事基础创新的企业。而那些根植于组织环境当中的企业则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这些必要的知识, 因而获得递增的创新收益。拥有较高水平的集中性和大量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性已经为经验研究所证实。

3 .3 地理位置和组织地位的相互作用

企业的组织地位主要是空间的。然而通过组织间关系交换的知识和资源通常具有隐含的属性。主体之间面对面交流和隐含知识的传播, 有利于组织间关系的形成。而面对面交流是最容易在相对较短距离内产生, 因此, 企业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企业在组织环境中的位置。

大量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地理位置和组织地位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领地变迁模型更是证实了上述理论机制。但另外一些研究认为知识和资源的外部来源(既不是通过空间外部性, 也不是通过组织间关系获得)对创新来讲, 比内部R&D 投入更加重要。

3 .4 企业迁移绩效及决定

企业迁移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地理位置的变化, 然而, 这些变化在短距离迁移的情况下是非常小的。因而, 只有在一定的距离条件下才能够检验地理位置变化对企业绩效的显著性影响。由于经济主体的临近性使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更加便利, 企业地理区位的变化对其组织地位的影响则不明显。因此, 企业迁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是双重性的:一种是来自于地理位置变化的效应;另外一种是地理位置的变化导致组织地位的变化, 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然而, 企业地理位置和组织地位变化的效应是不明确的, 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企业地理位置的变化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迁移成本, 这些成本是由迁移本身所引起的, 是单方面的成本(如搬迁企业的费用), 不可能影响企业的实际的绩效。从中长期来看, 企业地理位置的变化对金融和创新绩效既有正的效应又有负的效应, 这种效果需要进一步讨论。

3.4.1 由于企业地理环境产生外部性收益, 在相互接近的企

业之间几乎没有专业化投资。因此, 企业可以从外围地区迁移到市区或产业区, 在这些地区存在丰富的外部性, 企业可以接近其他企业从而获得外部收益。另外一方面, 如果企业从市区或产业区迁移到外围地区, 则会失去外部性。因此, 在研究迁移效应的时候, 必须考虑当前区位和目标区位的特征。

3.4.2 如果地区存在丰富的外部性, 而企业不需要这种外部性, 甚至, 由于市区或产业区的拥挤和较高的劳动力成本, 使企业产生负的效应。因此, 企业从中心地区迁移到外围地区则会由于较好的通达性而获得正的效应。因此, 在决定企业迁移绩效时必须考虑企业获得空间外部性的程度。

企业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也可能对企业的组织地位产生影响。这种效果要么加强现有的组织地位要么导致企业组织地位的变化。那些向主要合作伙伴迁移的企业有可能会因为地理距离的缩小而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 如果一个企业向相反的方向迁移, 组织地位则发生相反的变化, 在短期内会出现负的创新效应。在这些情况中, 企业必须决定是保持它们之间现有的组织关系还是结束这种关系, 而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关系。无论是相互作用还是通过组织间关系交换资源和知识, 问题都是存在的。因此, 迁移的方向对企业迁移绩效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4  对国外企业迁移研究的建设性评论

4.1 企业迁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出现融合发展趋势

①企业迁移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现有研究采用的三种理论方法各有利弊,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在新古典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取制度和行为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②企业迁移的研究方法需要动态化。企业过去行为的路径依赖以及企业和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用一个包含行为演化因素的动态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大量存在的企业迁移现象。③企业迁移的研究方法需要从企业迁移过程的描述向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过渡。

4.2 影响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内生化

①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也像政府政策等制度性因素一样对企业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②由于企业迁移明显地收到企业迁移之前的区位状况的影响, 所以, 从简单的新古典模型出发的企业最优区位决定很难充分解释企业迁移现象。③企业迁移过程的需要进一步分解。企业迁移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 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

4.3 对企业迁移结果缺乏深入研究

①企业迁移导致大量的一次性成本。这些成本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②企业迁移方式影响企业迁移绩效。短距离迁移对企业迁移影响较小, 而长距离迁移则有可能出现负的、不确定的迁移绩效, 实施组织战略可以间接抵消企业间迁移距离的增加而产生的负效应;③企业迁移绩效受企业迁移动机的影响较大。那些有着减少成本和商业扩张动机的企业通常存在正的迁移效应;④集聚效益对企业迁移影响较大。集聚中的企业往往都能获得正的迁移绩效。

总之, 系统研究企业迁移现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一般规律, 以及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空间区位的动态变化与集聚经济、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迁移规律的剖析, 一方面丰富了空间经济理论, 使区位论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企业“ 区位选择” 理论;另一方面对于国家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