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 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因此,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的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 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四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2003 年, 我国人均GDP 已经突破1000 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根据国际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为积极有效地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当前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加强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城乡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打破部门分割和城乡分割, 把现有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整合起来, 编制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进, 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同时, 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明确划定农业保护区、工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旅游休闲区等不同经济地域类型, 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进度。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规模, 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 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匹配。为此,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吸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 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 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 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 建设现代化的城镇文化和城镇风貌, 而不能把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高楼大厦、立交桥、大广场、花园式工厂等。为此, 应积极推进城镇产业升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都市产业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 还应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