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减速期我国城镇化战略需调整思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量: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但相比较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将会有所减缓。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还处于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是速度不快、水平较低的问题,而是质量不高的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减速期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重速度、轻质量的做法,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加快完全城镇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城镇化从单纯追求速度型向着力提升质量型转变,从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在减速期,应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尽快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这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按照“多层统筹、区域协调、分类指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分阶段积极推进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逐步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就业和转岗培训、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的待遇,实现农民工“有信用、有保障、有岗位、有资产、有组织”的市民化目标。当前,要重点加快农民工信息系统和信用体系建设,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户籍管理制度,尽快将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部列入强制保险范围,并在住房、子女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大向农民工倾斜的力度,切实降低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和成本,使广大进城农民工能够和谐地融入城市、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和成果。

提高大都市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大都市区是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渠道。从世界范围看,1975年超过100万的大都市区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的37.2%2009年达到50.1%2025年预计将达到56.6%,届时我国也将达到43.0%。当前我国大都市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进城门槛和成本较高,生态环境压力大,承载能力受限,有的已出现膨胀病迹象。为此,要加快郊区化和一体化进程,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提高大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当前,可以考虑放开大都市区郊区()、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鼓励大都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周边扩散,同时加快都市区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大容量轨道交通,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治理、要素市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体化,促使进城农民在大都市区郊区()和周边城镇居住,并通过快速交通体系到城区上班,或者实现就近就业。

进一步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容量大,是今后吸纳农民进城的重要载体。当前小城镇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产业支撑乏力,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其吸纳能力不足。为此,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小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当前,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设立国家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居工程建设,并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对各地小城镇建设实行奖励政策。对小城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办企业,要实行小额贴息贷款支持。

注重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猛扩张,土地的城镇化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同时,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居住和生态用地比重偏低。一些城市甚至以牺牲居住和生态用地为代价来高速推进工业化,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价格偏低、比重过高,利用效率太低。今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优先次序,合理确定城市用地结构和比例,调控城市用地价格,并设置各类城市工业用地比重的最高限度。要逐步增加城市居住和生态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城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重视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缺乏特色,品位不高,重建设、轻管理,这是当前我国城镇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减缓,今后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切实加强城镇的现代化管理,建设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特色城镇,走特色城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