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在经历了1979 ~ 2008 年的急剧下降后,近年来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目前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大发展”时期。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分异自2003 年以来逐渐趋于缓和,且中上游地区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过去典型的“三级阶梯”结构正日益被“两级阶梯”的二元结构所取代。从发展趋势看,长江经济带有条件建设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主导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支撑带,其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主要在中上游地区。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既给海峡两岸带来了诸多合作机会,也将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空间分异;两岸合作
长江经济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和纽带,从东到西横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个省市,土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 GRP) 占全国( 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的41. 6% ①,出口总额占45.8%,承载人口5.84 亿,占全国的42.7%。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很明显,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将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主导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支撑带,其在未来中国“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大战略中处于枢纽地位。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将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陆大道就提出把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作为全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T”字型战略构想。②1985 ~ 1987年国家计委组织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 草案) 吸纳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在生产力总体布局方面,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型结构为主轴线”③。虽然该规划由于多方面原因未上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但它对后来中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90 年代,长江经济带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1992 年6 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提出了加快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长江流域开发思路。1995 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1996 年3 月,国家“九五”计划又提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
自2011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连续3 年GDP 增速在8% 以下,2012 ~ 2014年平均为7.6%,已经结束了高速和超高速增长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要寻求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长江经济带就是这种能够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带。2012 年12 月,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2013 年9月,李克强又做出批示,提出“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被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并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2014 年6 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
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2014年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同时以附件的形式公布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 ~ 2020年) 》。此后,四川、重庆、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纷纷响应,先后出台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在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2015 年初国务院成立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由张高丽任组长。
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继先期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年) 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1 年) 之后,2015 年3 月国务院又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2015年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工作方案》,明确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中设立专项,在2015 ~ 2020 年间对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相关项目建设给予补助。2015 年的补助标准以总投资扣除征地拆迁费用为计算基数,东部地区项目按15%、中部地区项目按20%、西部地区项目按25%的标准予以补助。2015 年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了《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提出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开展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工作。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已上报国务院,即将批复实施。
长江经济带发展变迁及空间分异
长江经济带被称为“龙的脊梁”,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之前,尽管长江经济带GRP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均在41% 以上,1952 ~ 1978 年平均为43. 1%( 见图1)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长江沿线地区被作为全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但整个长江经济带GRP占全国的比重却在小幅波动中不断下降,由1979 年的44.6% 下降到2008 年的39. 9%,减少了4.7 个百分点。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长江经济带处于相对衰退之中,其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国家开发开放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带,而对长江经济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T”型主轴线布局构想,虽然被吸纳进《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 草案) ,但由于该规划未正式批准实施,因而更多停留在学术探讨和规划层面。
2008 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在这一背景下,长江经济带GRP占全国的比重开始趋于上升,到2014 年已提升到41.6%,比2008 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当然,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也与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这期间国家先后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经济带经济地位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波浪起伏( 1952 ~ 1978 年) 、急剧下降( 1979 ~2008 年) 和稳步提升( 2008 年之后) 三个阶段。目前,长江经济带已经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大发展”时期。
为了反映长江经济带的内部空间分异,我们计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经济带省际和上中下游之间人均GRP的泰尔系数。泰尔系数最早由泰尔提出④,是衡量地区差异和空间不平等的重要指标。从省际差异看,改革开放之前,尽管泰尔系数出现较大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加的( 见图2) 。这说明,改革开放之前长江经济带的省际差异在不断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人均GRP省际差异在1978 年至1990 年曾出现大幅缩小,泰尔系数从0. 2322 下降到0. 1023,但1990 年至2003 年又开始趋于扩大,此后开始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从2003 年到2013年,长江经济带省际人均GRP泰尔系数从0. 182下降到0. 0876,下降了51. 9%。很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省际差异的缩小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速放缓,而其他省份经济增速加快的结果。在2005 ~ 2014 年间,上海GRP年均增长9. 8%,浙江为10. 5%,江苏为12. 1%,而除云南外,其他省份均高于12. 1%,重庆则高达14. 0%( 见表1) 。尤其是在2012 ~ 2014 年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上海、浙江的增速已经下降到8% 以下,江苏也只有9. 5%,而其他省份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态势,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重庆和贵州则高达12. 3%。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是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和沟通南北方的重要纽带。为了反映长江经济带的东西空间分异,我们采用地理学方法,将经济带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其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中游地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总体上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人均GRP差异要小于省际差异,变动幅度也相对小些。从变动趋势看,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91 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人均GRP泰尔系数在波动中大体趋于稳定,之后上中下游地区间差异开始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状况直到2005年才得到根本扭转。自2005 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取得实效,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不断加快,上中下游地区间人均GRP差异开始逐步缩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安徽在地理上被划入下游地区,但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与中上游地区十分相似。因此,从地理学角度的上中下游划分方法,实际上低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如果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进行划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东西差异要大得多。2014 年,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人均GRP是上游地区的2.03倍,而东部地区则是西部地区的2.42 倍( 见表1) 。而且,随着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过去典型的“三级阶梯”结构正日益被“两级阶梯”的二元结构所取代。在这种二元结构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处于支配和控制的中心地位,而其他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属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外围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2 年,国家设立了浦东新区,并希望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来带动上海、长江三角洲继而整个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在整个20 世纪90 年代和“十五”时期,浦东的开发开放虽然带动了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但它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这期间国家把开发开放的重点仍然放在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另一方面,上海离中上游地区的空间距离较远,在距离衰减效应作用下,浦东的开发开放很难辐射带动整个中上游地区的发展。其结果,在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长江中上游地区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其与下游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⑤显然,要缩小这种差异,关键在于加快中上游地区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