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失速,二是要去杠杆,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根据近些年的经验,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去杠杆、防止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增长率下滑,但是反过来要促进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时候,又会出现杠杆率上升,风险积累,被人们称为“跷跷板效应”,这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施政上很头疼。
当前需要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跷跷板”效应?怎么来消除这种“跷跷板”效应。这种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功能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大致在21世纪初,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过分地从需求侧寻找出路,想用货币的超发、信用的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总是想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升经济增长。而货币的超发和信用的膨胀必然造成风险的积累,杠杆率的升高。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出现一个“魔咒”,要支持增长,只能加杠杆,扩需求。货币发行变成了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最简便的方法。而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必然造成杠杆率的提高和风险的积累。在防止风险的时候,因为经济增长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经济增长速度就必然下滑。
怎么才能破除这个“魔咒”,消除“跷跷板”效应?最根本的办法就是2015年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从供给侧看问题,从供给侧找出路,用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也就是提高效率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供给效率的提高,我们才能够用比较低的资源投入取得比较好的、比较高的增长效果。
金融业需要在这个转变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升经济效率,这是根本出路。在原来的发展方式中,金融业会扭曲自己的行为,因为在货币超发和信用膨胀的情况之下,金融业的盈利模式变成自己玩,靠自己的数量扩张来赚钱。从学理上说,金融业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的时间段之间,分配金融资源来带动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是在依靠信用膨胀,货币超发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下,金融业的行为就会扭曲,就会离开原来在经济中所担负的功能,扭曲了盈利模式。
要解决当前问题,消除“魔咒”,金融业需要回归自己原来的职能——通过货币、资金的先行作用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样,金融业就面临着很大的改革任务。既然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供给侧质量的提高,需要做哪些改革呢?原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在信用膨胀,货币超发情况下形成的一套做法,都需要做出变革。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核心任务是改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效率。在中国已经从简单赶超到领跑时代的情况下,创新就变得非常重要。创新产业的特点跟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从金融的视角去观察,存在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情况。而原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往往无法适应,因为银行作为一个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天然的必须坚持审慎经营、比较保守的特性,不喜欢风险。
新的技术,新的创业企业,往往是高风险,同时也是高回报的,这就需要金融创新。创新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从0到1,原始性的创新。从0到1的创新具有非常明显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性,这种创新,对于创始企业来说,最需要的金融形式就是在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都有跟他相适应的金融形式,比如从天使投资到私募基金等等。另一种创新是所谓的从1到N,不完全是首创性的创新,我们可以拿来别人的创新,加以提高和改善,这种从1到N的效率的提高,也需要有跟他相适应的金融形式,开辟新的金融业务。有一个被经济学家关注的奇特现象,BAT最早拿到的投资都不是国内的金融企业给的,都是来自国外。为什么在全世界出类拔萃的一些中国企业,最早拿到的大笔投资,都是从国外来的。这就说明,我们的金融业需要总结经验,适应当前的形势,进行改革和创新。所以,鼓励金融创新是第一位的。当然,这还需要监管。为什么需要监管?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所以需要监管,加强监管不是要压制市场力量,而是要使市场运作得更好,市场力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