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31 浏览量:20

来源:长江技术经济

1 2017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展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2017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相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摸家底、抓整治、促协作、推补偿”,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产业创新、城镇化、全方位开放、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上升,地区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共享度、开放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1.1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力,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

深入开展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应取缔的959座非法码头全部拆除,90%完成生态复绿。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中查明的490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甄别2.3万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确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共建”为省际协商重点工作。至此,长江上游四省市、中游三省、下游四省市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全部建立。《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后,部分省市间、省内间开始探索实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在相关部门和各省市的共同努力下,长江干流22个重点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8省市的PM2.5和PM10浓度实现双降。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贵阳等6个省会城市首要污染物同比削减率在2%以上,贵阳接近10%。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数据,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平均达到80.4,高于79.2的全国平均水平,并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保持领先。其中,浙江、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苏、云南7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排名进入全国前十(详见表1)。

1.2 经济整体水平稳定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巨轮中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经济整体水平保持了稳定增长。据201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统计,从经济增速看,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详见图1)。从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长江经济带11省市达到46.9%,比2016年全年提高0.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3.8%,较2016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据2017年前11个月的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45.3%、47.0%、43.6%,较2016年全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详见表2)

1.3 地区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发展协调度不断增强

据2017年前三季度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增长9.0%、8.0%、7.4%,中西部地区增速持续高于东部,东中西差距逐步缩小(详见图2)。长江经济带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为0.479,收入差距连续四年同比下降。长江经济带人均收入最高的省市(上海)与最低的省市(贵州)的比值从2013年前三季度的4.00倍降至2016年同期的3.79倍,2017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3.71倍(详见图3)。

1.4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开放度有所提升

对外贸易明显好转。据2017年前11个月的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实现出口总额958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实现进口总额6656.7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2.3%,增速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详见图4)。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省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2017年前11 个月的数据统计,浙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666家,投资总额49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8.3%,提前实现“五年五千亿”的利用外资目标。湖南实际利用外资133.68 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湖北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8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64.5%。贵州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4.70%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额1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探路者”。自2016年10 月发布《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7年11 月初,中欧班列总开行数量突破6000 列,仅当年开行的班列数就超过3000 列。其中,中欧班列(重庆) 当年累计开行量超过1500列,约占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1/4,继续保持我国中西部地区开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带动最强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地位。截至2017年11月28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开行865列,同比增长一倍,班列总量和增幅及重载率增幅均居全国首位。截至2017年12月底,长三角中欧(含中亚方向) 班列开行1127列,同比增长47.32%,创班列年度开行数量历史新高。

1.5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充分体现共享发展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据201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统计,在扣除物价因素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实现了7%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各地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详见图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据201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统计,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9省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相较2016年同期下降;江苏、湖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与2016年同期持平(详见表3)。从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城乡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去产能推进有力。下游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安徽于8月底提前完成705万t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任务。江苏前11个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634万t,提前完成2017年钢铁去产能任务。中国宝武完成545万t的年度化解目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三年化解目标。

去库存成效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安徽前三季度商品房待售面积2225万m2,比8月末减少75.7万m2。湖南、江苏前11个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1.4%和21.7%。

去杠杆步伐稳健。截止到10月底,长江经济带11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06%,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1.94个百分点,经营风险趋于降低。

降成本成效显著。截止到10月底,长江经济带11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17元,同比下降0.18元。

新动能亮点突出。下游地区部分省份数据显示,江苏前10个月的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95.7亿元,同比增长19.5%,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69.9%。浙江前11个月的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2%。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梯度转移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跨区域联动发展和协同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1 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客观存在区域发展差距,诉求不尽相同。调研中发现,上游部分地区希望国家能够充分考虑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结合资源禀赋条件,放宽经济发展空间。中下游部分地区在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过程中,也提出面临发展和保护的两难取舍境地。还有少数省市对公示“大保护”的成果存在矛盾心理,担心“大保护”的成绩突出会暴露以往的工作漏洞。

2.2 “共抓大保护”社会参与度较低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了沿江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行动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分散在各部门推进实施,没有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力量,难以被广大社会各界清晰认知,难以起到公众参与监督的效果,不利于巩固大保护的实践成果。

2.3 交通运输廊道建设短板依然明显

长江经济带江海、铁水联运发展滞后,沿江11省市水运货运量提升不明显,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占集装箱吞吐量比例不超过5%。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中上游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武汉、重庆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南京区域物流航运中心功能尚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衔接互动。南北向省际间通道建设时序不衔接、建设标准不一致,高标准沿江铁路通道进展缓慢。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

2.4 跨区跨的产业合作障碍仍然存在

各地区出于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制定了各自的市场准入、资格认证、信用等级、行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推荐指定、法规政策等手段对本地企业和产品进行地方保护,加剧与周边地区比拼和争夺资源与市场,产业要素难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空间自由流动、集聚和优化组合,成为阻碍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跨地区分工合作、建立区域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的主要制约因素。

2.5 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程度有所加强,但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受营商环境不佳、交易成本较高等因素制约,下游的资本、技术和人才难以进入上游地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联动机制还比较滞后,城市间产业、生态合作不足,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跨区域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机制尚未建立,中上游农村转移到下游地区城镇就业的人口难以完全实现市民化,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2.6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还不均衡

长江经济带在发挥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开放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快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取得积极进展。受经济相对落后和联动开放不足等因素制约,内陆和沿边对外开放缺乏开展大规模贸易投资活动的产业基础,各省市开放以单兵推进或小区域推进为主,区域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十分有限,而长三角地区占长江经济带的比重高达80%左右。

3 2018 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重点在思想理念、工作方式、技术手段、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工作方法,运用先进技术,完善合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3.1 强化“三水共治”整体观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以“三水共治”为抓手,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一要务,实现“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深刻认识绿色发展内涵,挖掘绿水青山的真正价值,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彻底摒弃以经济快速增长为导向的价值观和牺牲绿水青山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

3.2 发挥第三方和群众监督作用,设立公众参与的工程和项目

在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11省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作用的同时,围绕水环境监测、化工污染整治、沿江湿地修复、绿色发展等重要关键任务,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启动开展一批各具特色的试验示范工程,探索积累市场化治理经验。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一批鼓励民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在长江经济带探索“共抓大保护”治理监督模式。

3.3 加强江海联运和枢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走廊质量

以江海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沿江重要港口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发挥上海、武汉、重庆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南京区域物流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的有效衔接和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沿江中上游城市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枢纽经济试点示范。消除铁路“卡脖子”路段和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

3.4 推动长江经济带公平统一市场建设,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等纳入考核指标,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联合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体制创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抓手,促进长三角相关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建立覆盖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加工贸易协作链条,构筑若干加工贸易产业链,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一体联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3.5 规范城镇建设要求,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重点提升干支流上游、湖区库区生态屏障功能,优化下游地区及城市群地区宜居宜业水平,提高成都平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产品生产能力。对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地区不再考核工业和GDP。对上游部分省级及市县级债务偏大地区,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政府性投资项目。对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土地资源投放规模和节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要求等出台必要的规范,防止追求数量、盲目跟风和“房地产化”。

3.6 促进区域间协商合作,加大协同开放力度

进一步完善跨区域重大合作事项推进机制、重大专项协商机制、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和日常工作机制。在上海自由贸易港推进贸易便利化,探索“一线无条件准入、区内免征免审、精准事中事后监管”为代表的新型货物贸易模式。深入研究内陆沿边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构建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营商环境等领域对接长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