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3年4月9日,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春季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主办、成都市重大行政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承办,数位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及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下超大城市发展的举措和路径,建设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分享策略方案。
本文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肖金成在本次会议上发表的演讲:
尊敬的王市长,成都市的各位领导,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来成都市交流。成都包括四川、重庆这几年我来得比较多,每年都要来好几次,我今年是第二次来成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几年一直在讨论,就要与四川的学者和政府来交流,我来成都比较多,也比较熟悉。
有媒体问我中国有哪些你比较推崇的城市,我说有两个,第一是上海,第二是成都。为什么说这两个城市?第一,比较宜居。我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是首要的,城市不宜居,很多人就不喜欢来,尤其是人才就不喜欢来。第二,充满活力。很多人认为成都人比较安逸,追求安逸,但是我感觉到成都的人和经济充满活力。第三,结构合理。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空间结构。但是成都的规模也比较大,刚才我们裴所长说了首位度比较高,就是说城市的吸引力很大,经济要素、人口都吸引到成都了,当然重庆也不小,咱们只说成都,吸引很大。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1000多万,这是超大城市;不是成都市区域的人口,我们说城市是说城区。超大城市过去是夸耀的口号,认为人口超千万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最近很多文件,尤其是中央文件,就有另外一个说法,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规划纲要里有一句话:超大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我不知道成都的各位领导看到这一句话是什么感觉,这句话是第二次写到中央文件。第一次写到是说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里就有这句话。媒体就问我,说是不是这句话就是指黄河流域,我说肯定不是,黄河流域并不突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出现,这句话是第二次写进中央文件。可见从中央来看,超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规模很大了是要精简的,相关城市得有对策。规模大了这是一个挑战。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虽然没有写这句话,但是有一句话,就说“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就思考成都怎么迎接这个挑战?怎么应对,有什么对策?我想的比较多。
我认为成都从城市来看应该把它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就是成都的中心城区,主要是城六区(金牛、成华、青羊、武侯、新都、锦江),这六个区应该是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要瘦身健体。成都整个是14335平方公里。1.4万是很大的范围,不要把1.4万平方公里当成城市,不要将在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0多万人口都作为超大城市的人口,如果这样做,成都就不要发展了,已经够多了,2000多万那就很吓人了。但是1.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很大的地方,我觉得要分开。瘦身健体在哪一块?是在城六区,城六区要考虑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如何升级,而不是整个1.4万平方公里。
另外还有六个区(青白江、双流、温江、郫都、新津、龙泉驿区),这些应该是扩展区。扩展区的空间很大,尤其是天府新区,咱们还有成都东部新区,这两个应该是成都产业基地的重点。我看了天府新区,天府新区1578平方公里,GDP是4532.4亿,成都是2万多亿,占成都比重1/4。但大家看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面积是1210平方公里,GDP是1.6万亿,天府新区与浦东新区面积差不多,但是GDP差距比较大,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成都东部新区规划面积也不小,7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是37万,GDP是126亿。扩展区,这两个功能区未来的空间很大,发展潜力很大,不能说整个都没有空间了,都开展不了工作了。我觉得空间上要区分开,把城六区和扩展区分开来考虑问题。
第三,都市圈,都市圈是“成德眉资”,这个方位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成都和这三个市联系比较紧密。未来成都市要发挥辐射效应,原来是极化效应,要素往里走,往里走当然是好事。对成都市来讲,要和别的城市比较。成都市有2万多亿,在中西部地区2万多亿,确实不容易,就算是在沿海也有一席之地,也有可比的。但是成都都挤到一块,周边的落差就比较大,首位度比较高。首位度高是双重的,首位度不高对别人就不能吸引;首位度太高,周边发展不了,这也是问题。成都都市圈在我看来比较合理,根据我们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尤其是我组织成渝城市群的规划研究,我们当时提出两大都市(成都和重庆),及两个都市圈。成都市人口1千万人,它的辐射半径是多少?应该是150公里。这150公里,北到绵阳,东到内江,东北到南充,按照成都的辐射半径能辐射到这些地方,越远辐射力越小。所以,我建议成都现在重点充分考虑都市圈。
1优存量
城六区是优存量,存量优化,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2扩增量
就是在扩展区增加,还要基于产业和人口。而且成都要考虑制造业,大家都去服务业也是不行的,还是要在天府新区、东部新区搞制造业,不能放弃制造业。如果放弃制造业,将来支撑不了我们这么大的城市规模,就业也有问题。大家都投入到现代服务业、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动力就不足了。尤其是在西部,不能放弃制造业,还有现代制造业。
3强辐射
把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一体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再高一个层次,就是同城化。什么意思呢?整个都市圈搞得像一个城市一样,这样就能够把成都的优势发挥出来。成都的吸引力是把全国、全世界的要素往这里吸引,但是不一定放到成都的城六区,也不一定放在十二区,成都的周边还有县,这些县也有承载能力。
成都除了对标上海之外,还要对标苏州。昨天我从苏州过来,因为在苏州开了一个会。为什么对标苏州?苏州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规模很大的城市,但苏州的GDP是超过成都的。苏州是什么情况呢?苏州面积8657平方公里,比成都市小;人口1291万,比成都市人口少;但是GDP是23958亿,当然它靠近上海。既然我们成都市是首位城市,1千多万人,苏州还是值得借鉴的。苏州有四个县级市比较强,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年年都是前十,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加上吴江,都很厉害。成都的县域经济,尤其是几个县城,还要通过规划、定位,然后集聚要素,这实际也是瘦身健体的组成部分。我昨天用16个字总结了苏州的发展模式,不知道对成都是否适用:开放合作、规划先行、创新驱动、县域支撑。苏州一个地级市,不是特区,也不是自贸区,但是它的GDP达到2万多亿,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这16个字、四句话比较抽象,它有很多具体内容。比如规划先行,苏州工业园区1个总体规划、300多个专项规划,规划历时一年,规划费花了2亿,可以说过了这么多年,再去看苏州工业区,没有遗憾,而且真正实现了产城融合。我们现在的口号是产城融合,为什么提这个口号?就是我们很多产城是分立的,我们的空间是不集约的,这方面有很多教训。苏州是工业园区,号称工业园区,但是他们的规划、建设,是产城融合的,这一点我觉得他们的规划比较超前,而且比较合理、比较科学。我们很多地方也比较重视规划,但是规划的科学性不太高。我们的规划操之过急,没有研究清楚就出来了,出来了就干,结果发现很多遗憾,要做到规划在后来没有遗憾,这不容易。这是我给成都提的建议。对标上海,天府新区对标浦东新区,还要对标苏州。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规划纲要还有一句话,成都也应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可以适当分开。这句话实际是习总书记在重庆的讲话里讲的。因为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于行政区调整的呼声很高,但是行政区调整一次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行政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3千年以前,3千年延续下来的,要调整那就很难。我们现在提出经济区和行政区双轮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里提到了,就意味着我们未来经济区要做一个新的体制,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我觉得成都可以探索。什么是经济区?就是根据经济的必然联系来组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生态,这样的经济区就比较合理,我们的行政区很难突破。我们批评行政分割,不分割怎么行?管不到别的地方,但是经济区就是可以的。比如说双城经济圈就是一个经济区,我们的成都都市圈就是一个经济区,我在上海提出了都市圈要搞责任制。都市圈的核心是都市,这个都市是谁?你要负起责任。比如成都都市圈规划出来了,谁来负责落实规划?谁来搞合作?实际上成都是负有使命和责任的。如何合作?如何把规划落到实地?那是靠成都。德阳也好,眉山也好,资阳也好,都不好让它承担更多的责任。我认为这一点成都是可以尝试的,是可以探索的,这就是经济区。还有次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是更小的范围,比如仁寿,我今年到仁寿去了一趟,仁寿离成都很近,虽然不归成都管,但是它离得近,它就是都市圈的一部分。怎么去突破这个行政区?这实际就是更小的区域合作,我认为有很多是可以探索、值得探索的。
我就讲这三点,加强辐射也是我们瘦身健体的一个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