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0年12月13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八次专题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荣誉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范恒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新疆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原副秘书长刘以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大卫,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建清,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陈晓东,甘肃省委原常委、副省长、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教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筹)副院长余东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述存,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省副省长凌文院士主持,山东省省长李干杰致辞,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荣誉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讲话,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分别致辞。会议主旨演讲环节由金碚主持,张大卫、范恒山、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史培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后凯、方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做了主旨演讲。讨论环节由杨开忠主持,陈耀、曹文炼、金碚、刘以雷、肖金成、张建清、张学良、张占仓、陈晓东、石军、沈体雁、余东华、张述存等论坛成员和特邀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做了发言。与会专家集思广益,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空间优化等方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以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13%的粮田,贡献了全国14%的GDP。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部地区,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1.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解决黄河流域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
魏礼群指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缩小东西部和南北方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战略需要;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沿黄地区经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黄河治理问题,实现黄河流域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2.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黄河流域各省市加快发展缩小南北差距的重大机遇
张大卫提出,黄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地区,受自然禀赋影响,气候干旱,往期洪涝灾害较多,生态环境比较差,经过70多年的治理,黄河流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三个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的构建,调水调沙、标准化堤防建设,滩区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历史性改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改善尤为明显。范恒山认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基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基本特点、发展现状、主要风险和时代使命等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刘以雷认为,首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改善和保障中国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发挥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培根铸魂之举,是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之源。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礼群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兴邦的历史性决策。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部地区,是中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刘昌明认为,黄河从地质地貌上看,其最伟大的贡献是在黄河桃花峪以下冲积形成了北至天津、南至淮河特大的三角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基于黄河在各个方面的贡献和重要的文化、政治地位。黄河流域现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的“能源流域”,黄河流域的能源总量占全国的60%。此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既有保护又要发展。而“引黄济淀”、供水雄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黄河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会专家提出,当前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流域发展不协调、城市群发展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以及南北差距持续扩大等5个方面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14亿中华儿女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黄河治理问题,实现黄河流域全面高质量发展。范恒山指出,由于黄河战略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不仅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树立久久为功的思想意识,更要紧扣实际,在操作路径上做出务实科学的选择。
1.水问题
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要素,黄河流域发展最大的短板是水。多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水。刘昌明认为,黄河总长度为5464千米,与长江6280千米的总长度相差不大,但是黄河的水流量却只有长江的1/19;黄河流经9个省区,供水11个省,全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和消耗率分别达到86%和71%,已是超负荷供水。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黄河上游“水塔”区冰雪消融,雪线下降,下游河口三角洲萎缩,湿地退化,国土蚀退,从而给流域生态保护带来严峻挑战。肖金成也认为,黄河流域水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锐,难以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黄河上游植被的逐渐恢复,黄河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减少。黄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为57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2.6%,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可是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面积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高达80%,水资源供给潜力已经很小了。因此,推动黄河水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做好水文章,用好黄河水,将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现实选择。
2.生态脆弱和生态补偿问题
范恒山强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既存在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也存在人类行为的侵害问题,环境保护修复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地上悬河”形势严峻,洪水风险依然严峻,防洪运用和经济发展矛盾长期存在。刘以雷认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从源头看,突出的问题是草原退化,从而严重影响到水源涵养;从干支流看,存在水量减少、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等3个突出问题;从黄河三角洲看,主要有海水倒灌、环境污染与海草入侵三种病症。张建清认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探索建立具有黄河流域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解决生态保护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改变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模式,积极创新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通过体制、机制与能力建设解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的新路子。
3.流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
范恒山指出,地区差异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流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形势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集中体现。黄河流经9个省区,连接中国南北地区,横跨东、中、西部3个地带,绝大部分地域属于欠发达或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中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各个地区的发展需求很不一致,这就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魏后凯认为,发展不协调不充分是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刘以雷也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域协作不充分,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压力,人口、经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
略的紧要问题。
4.城市与城市群问题
范恒山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结构不够合理,大城市偏少,中等城市稀疏,区域辐射带动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张大卫指出,黄河流域城市群之间互相联系不密切,要素流动性不强,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经济发展协同性严重不足,从而限制了城市群和核心城市对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南北差距问题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事关中国南北差距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全局。陈耀指出,“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国北方地区15个省(区、市)的经济份额下降了5.81%,目前北方地区的人均GDP相当于南方地区16个省(区、市)的82%。数据表明,2016年前,中国的南北差距并不明显,然而“十三五”期间南北差距迅速扩大,该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余东华也认为,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存在着“东西差距仍在、南北分化加快”的问题。造成南北分化加快的原因除了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外,还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创新创业精神、市场成熟度和人口流动趋向等差异的日渐突出。
四、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制定的“十四五”规划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应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空间优化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久久为功,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变成美好现实。
1.坚持系统谋划,完善黄河战略实施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应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把握好生态、产业、创新、城市、时间、空间等要素,建立健全黄河命运共同体新体制、新机制。魏礼群指出,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等基本原则,着力形成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魏后凯提出了“黄河共同体”建设新体制,即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在流域层面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共同体”“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和“城市共同体”,在区域层面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和“乡村发展共同体”,以此推动黄河流域全面协调发展。以生态、创新、产业和城市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推动黄河流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2035年黄河流域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杨开忠提出“构筑幸福函数、打造幸福河”的新机制。他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就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提升人民幸福函数的总产出和总效用。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的“舒适物”,不断提高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次,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升幸福生产函数的投入产出比。再次,要从部门、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深入观察、分析和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要舞好山东省这个“龙头”。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应奋力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实现从京沪经济走廊的“桥墩”到京沪经济走廊和以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为依托的黄河现代化经济走廊“枢纽”的重大转变。要打造京鲁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京鲁科技合作,使山东省成为北京市科技拓展和转化的新高地。
2.坚持统筹推进,实化细化黄河战略实施路线图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实化细化路线图、施工图。范恒山认为,应把握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5个关键操作路径。其一,分类指导,以分工为基础推进地区间协同联动。以国家颁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和指导,协同制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等专项规划和地区综合性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等举措。其二,生态优先,以绿色为底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其三,标本兼治,以水资源调控为主体优化生产活动和安全防护。其四,“两端”突破,以强化重点地区发展为抓手推动流域整体提升。一方面,进一步革除体制障碍,强化城乡联动;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城市间、城乡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五,战略引领,以创新平台为支撑提升内生动力与外联水平。
3.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形成全流域生态修复系统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刘昌明认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滞后,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幸福河。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好,农业潜力大。应把山东省和黄河中上游的8个省区串联起来,从山东省的“黄河口”到青海省的“黄河源”进行全流域的系统规划与综合治理。
肖金成认为,充分用好一湾黄河水,有3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以历史用水量为基数,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二是根据用水量收取水资源费,并按照各断面的水量分配水资源费;三是以人口和流域面积为基数确定水权,采取市场化方式实现用水结构调整,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问题。
张建清认为,要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门协调,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要制定实施差异性的区域补偿政策,多利用绿色税收、绿色信贷、价格激励等经济手段实行生态补偿。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之上,加快推进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实施。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生态条件差异很大,上、中、下游和河口湿地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完全不一样,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区段、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与会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顶层设计,积极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评估,划定黄河源、祁连山、黄河入海口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全流域污染治理。
4.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应适应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谋划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具有黄河特色、黄河品质的现代农业。曹文炼认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减少,肉蛋奶等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随着中国逐渐开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人民群众的食品将不再仅仅只是稻谷和小麦,人民群众对生态、绿色、有机、健康型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优质的生态牧场和基本农田,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绿色种植业,探索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合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
二是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先进服务业集群。张大卫认为,要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各省区都面临深入扩大开放和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要全面梳理供应链,认真分析其系统结构、功能和流量、流向问题,准确把握各省区的优势和短板。建设强大的国际交通枢纽,对现有枢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国际国内转换效能。增强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国际交通枢纽的对接能力,建设强大的国际国内市场物流集成和分拨能力,建好现代化功能性口岸,提升便捷通关能力,形成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贸易物流网络。提高数据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能力,争取建设面向东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数据跨境流动自由贸易港,发展强大的数字经济集群和数字贸易集群。提升新工业革命条件下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金融服务、人才培养、营商环境和制度政策保障能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服务业集群、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及其创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发展高吸收碳经济等新生态经济。史培军认为,高吸收碳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道路。高吸收碳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所谓高吸收碳经济,就是有效实现固碳、吸碳、储碳和转化碳,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新生态经济。贯彻落实黄河战略,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走破坏生态的发展道路,而是要走第三条道路,即把发展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核心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发展高吸收碳的生态经济,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史培军建议,山东省委、省政府应把山东省与青海省联合起来,认真研究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支持两地协同发展高吸收碳经济。
四是加快形成黄河流域双循环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曹文炼认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加快黄河流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沿线各省区的资源优势和分工优势,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等新型要素市场,促进水权、林权以及资金、产能等指标按照市场价值在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进行交易和置换,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5.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流域创新治理现代化
创新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能。与会专家认为,应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流域创新治理现代化,打造富有生机活力的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系统。陈耀认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振北方经济,务必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化要求的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和优化以重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创新体系;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抓手,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让黄河流域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中起到引领示范效应。
沈体雁提出,推动创新方式变革,打造“创客山东”新名片。山东省的核心问题是创新不足,根本问题是以礼制和等级差序格局为要义的地方文化和地方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开放创新的需要。应推动社会阶层结构变革,培育千万量级的新兴创客阶层;推动文化变革,锻造新时代山东省创客精神;推动城市品质变革,打造人才“雀巢”和人才枢纽;推动产业治理变革,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创新治理方式变革,构建新时代山东省创客共同体;推动创新空间格局变革,优化“创客山东”布局。
陈晓东认为,治理现代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黄河安澜是国家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统筹治理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共享是流域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因此,应积极推动黄河流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打造高质量空间格局
与会专家认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应妥善处理黄河高滩、中滩和低滩之间的三滩关系,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三段关系,城市群内、外的区域关系,以及国际大循环和国内大循环两环关系等重要的空间关系,坚持集中集约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是妥善解决三滩关系,构建人滩和谐的河滩治理模式。张占仓提出了“三滩分治,建设平安黄河”的治理思路。所谓“三滩分治”,就是针对黄河大堤内的高滩、中滩和低滩等不同的空间范围,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科学治理,探索创建一种新的黄河下游滩涂治理模式。高滩就是1956年以来再没有被洪水漫过的范围,中滩是高滩和低滩之间的摆动空间,低滩则是靠近河道的范围。建议继续加高高滩居民点的高程,确保大堤内1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工程手段,进一步加固地处中滩的这一片土地与河道的过渡地域,提升黄河抵御河水冲刷的能力,减少黄河摆动对其的影响。黄河最大的特点就是摆动大,从而形成了河道较大幅度的往复性变化,河道摆动的范围就是低滩。如果有效遏制其摆动,那么就可能形成从郑州市桃花峪到山东省东营的500吨的通航航道。可见,三滩分治是一种来自黄河治理实践的新思路,是一种破解黄河下游特殊难题的新途径,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妥善处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三段关系,促进流域协调发展和优势地区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石军和张述存都强调了在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山东省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性。石军认为,山东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黄河下游,而在高质量发展上应该当好龙头。山东省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率先垂范,发挥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蹚出一条新路子。张述存认为,山东省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内需市场优势,应率先形成在生态保护、流域治理、产业合作、战略互动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
三是妥善处理好城际关系。张学良建议,应在加强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山东省内部城市合作的同时,积极加强青岛市、济南市与上海市的城市合作,加强济南市与郑州市的城市合作,优化城市合作格局。此外,诸多专家学者都强调,未来应高质量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把三大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柱。
四是妥善处理国际国内双循环关系,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刘以雷提出,应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机结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远景规划有机结合,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张学良提出,应进一步加强省际毗邻区域的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方式;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打造内循环的门户枢纽,畅通内循环;强化产业创新,让重工业占比下降一点,轻资产占比上调一点,新经济占比提升一点。
五、结语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协调解决跨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次论坛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新形势和对策建议等重大问题,并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黄河流域社会治理与区域合作”“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新旧动能转换与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展开了专题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从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空间优化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了黄河共同体建设、黄河战略实施五大路径、积极发展高吸收碳经济、实行三滩分治、优化空间布局等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