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大城市连绵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在一些区位特点上是相当的,比如,都是处于沿海地区,交通都非常发达,很多铁路、公路、机场都在这里汇集等;在一些资源要素特征上,京津冀交通条件甚至是优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如,京津冀更加靠近山西、内蒙古这样的能源基地,对于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再如,京津冀沿海地区还有很多的盐碱地、荒地等可以开发利用,这对于聚集产业、发展城市来说是很大的优势。
不过,京津冀城市群却没能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均衡发展,这是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南京、杭州和广州、深圳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均匀,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北京、天津距离太近,“双核”的南部又没有规模很大的城市,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体系比较完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得都比较好,而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天津以外,其他城市规模都不太大,在城市规模上存在“断档”,这非常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认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打造一个城市体系更加合理的城市群。
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北京自己很难解决,二是京津冀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河北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差距太大,区域合作步履维艰。
京津冀地区优化空间结构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缓解北京、天津两大都市的人口、交通、环境压力,扩大河北地级市的实力,特别是提升河北各地各种新区的吸引力,增强城镇的承载率。我认为,具体来说,京津冀地区应该形成一种“一轴两带、三核引领、四圈互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所谓“一轴两带”就是京津唐发展轴、滨海经济带、京广北段的经济带;所谓“三核引领”就是让京津带动北部地区,石家庄也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心,通过石家庄的发展带动中南部的发展;所谓“四圈互动”就是首都圈、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秦皇岛都市圈的互动,之所以将秦皇岛也放进来,是因为石家庄、秦皇岛距离北京都是290公里,增加这两个点将有利于京津冀之间实现协同发展;所谓“多点支撑”就是让中关村、亦庄、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北戴河新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等作为多点支撑,通过新区聚集产业和人口。
未来,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应该具有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