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科学促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5 浏览量:20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的过程。我国至今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所以,强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区域协调,缩小区域差距,加强区域合作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差异性,各个区域具有比较优势,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优势进行整合,不断缩小区域差距。为加强区域合作,应该改变“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打破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最后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区域差距主要指的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人均收入的差距、人均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而非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或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缩小区域差距尤其是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要通过促进要素流动,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转移,使西部适合发展的地区加快发展,也要促进人口流动,对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区的人口鼓励他们转移出来。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单纯依靠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未来的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保持快速持续增长的态势,应该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选择一些适合发展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使之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实施增长极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资本、技术向这些地区聚集,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几个“深圳”和“浦东”,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应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区。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很大,应鼓励上中下游联动,以东带西,实现一体化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可促进广东、广西、云南一体化发展,并进而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衔接,促进国际次区域合作。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一条和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东西发展轴线,东部江苏、中部河南,西部甘肃、新疆均分布在这一轴线上,促进其联动合作,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应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差别化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贫困地区与扶持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相结合,实现精准化扶贫,提高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促进城乡协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应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

       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根源是城乡分割的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必须突破制度障碍,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滞留的人口过多,农村人口比重过大,是城乡差距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在逐步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同时,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首先,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公共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城乡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应突破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家庭生活保障的一体化。对跨省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保障基金异地可接续,通过做实社保账户根本解决异地社保基金的移转问题。

       再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农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修建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和农田有效灌溉率。不断改善农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美丽农村”建设。按照“政府统筹,农民自愿”的原则,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社区集中布局。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最后,要通过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品牌建设等措施,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积极探索新的组织模式,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服务公司为补充的公益性、经营性、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三、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优化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上美好生活,是现代人的共同诉求,但在钢铁生产、化工生产、能源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烈,人与自然协调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追求美好生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节约土地、节约资源、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可根据自然条件、生产需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强调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扩大生态空间,并尽可能减少人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减少人类活动,将居住在那里的人口逐步转移出来。为了优化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应在市县层面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能换一届政府,编制一份规划。空间规划的编制应强调科学性、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编制空间规划应作为市县两级政府“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作者简介肖金成,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100038)。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