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方略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发布时间:2018-08-16 浏览量:19

有利条件及发展基础

经济带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地缘优势和生态屏障作用突出。经济带横亘中西部,跨越南北方,联接关中城市群、中原经济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沟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能量向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扩散和辐射的二传手,是西北、华北等地区能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中南、华南等地区转移和交流的中转站,在中国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中,在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汉江经济带发挥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枢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经济带还是中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中国用水安全的重要力量。

2.生物和矿产资源富集。从地形条件看,汉江经济带山地面积约占到52%,丘陵和平原各占20%左右,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地理区位和地形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天然生物基金库”、内陆候鸟迁徙重要驿站和多种珍稀动植物潜在分布区。汉江经济带也是中国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有近百种,其中锌、钒、钛、磷、银、锑、铼、水晶、萤石、甲长石、耐火粘土、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优。

3.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大汉王朝发祥地,汉江经济带孕育和滋养的汉水文化、荆楚文化在缔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影响巨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南北过渡地带,丰富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瑰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情交相辉映,构建了汉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4.劳动力规模和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尽管汉江经济带有4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仍达7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表明这一地区在大量年轻人口外出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仍相对较大。经济带11个市中除南阳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外,其他城市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经济带各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7000元,也低于相应省份的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一地区劳动力成本在全国及在各省内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5.产业已具一定基础。首先是农业较为发达。经济带中的安康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耕地连绵宽广,农业设施完备,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是中国主要农产区之一。经济带水产品、棉花、肉类、油料、粮食等主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产量占陕西、河南、湖北三省总产量的25%-40%。其次是制造业特色明显。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带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多个领域,部分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一些龙头企业和产品在国内或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此外,经济带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也具有一定实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不断加快,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面临的突出矛盾

汉江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共有的,有些则是汉江经济带特有的。

1.加快经济增长与强化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经济带中的汉江中上游地区属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改善物种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水质、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这些地区的主体功能。这些功能与资源开发、发展加工工业等促进经济增长“冲动”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如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经济带首先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2.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水平与区位和水运等条件不匹配。目前,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与其区位和水运条件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的要求还不适应。具体表现在:第一,水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第三,机场建设和航空运输严重滞后;第四,枢纽建设相对滞后。

3.城镇发展滞后与加快城镇化的要求不适应。从经济带现实情况看,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城镇化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城镇发育不足;第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育不足。

4.区域利益与南水北调工程社会效益不协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在缺水地区产生重大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汉江流域自身的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但南水北调工程在很大程度改变了流域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由此可能会对经济带产生多种不利影响。第一,水供给能力减弱;第二,水环境容量降低;第三,水污染影响加剧;第四,水生态逐步恶化;第五,水利等其他环节受冲击。

5.地区行政分割局面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不吻合。经济带分属三个省,各城市也是相互独立的行政区,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和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追求,地区分割和缺乏合作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之经济带跨越了汉江上中下游,各城市地形、交通、生态条件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难度相对更大。如何克服行政壁垒,通过有效的区域合作,发挥上中下游地区及各城市的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成为经济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快汉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带集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省际交界区于一体,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国地区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科学构建流域空间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为全国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提供新模式。

2.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向纵深拓展。长江通道是全国“两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一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带。而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如何依托汉江通道,构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汉江与长江航运无缝连接,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长江经济带的腹地范围,推动长江经济带向豫南、鄂中、鄂西和陕南辐射。

3.有利于加快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长江、京广-京哈、陇海-兰新、包昆国家级发展轴的联系,有利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自由流动以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进行配置,从而有利于自由、开放、平等、有序的跨越行政区、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

4.有利于探索水源区、影响区、受水区区际利益协调新机制。汉江上游地区肩负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强水利、水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受水区对水源区和影响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将促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效应的最大化,推动不同利益诉求地区和谐发展。

5.有利于深化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以深化区域合作为主线,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不仅可以使经济带减少发展中的相互掣肘,实现合作共赢,而且可以为省际交界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省际交界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总体思路

综合来看,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开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1.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主题,以生态经济为主线,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深化合作为路径,坚持“绿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的方针,着力优化经济布局,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分布;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交通通道;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把经济带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新兴的战略支撑带,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综合开发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2.基本思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引领、中心城市带动、综合交通保障、产业特色发展、开放合作共赢。

3.战略定位。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带要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已的贡献,为此将其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轴、汉文化传承创新区。

4.发展目标。至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水运、铁路、公路和民航初步实现协调发展,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加快实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低碳和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提档升级,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完善,合作成效显著;以襄阳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至2030年,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带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在优化全国国土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优化空间布局

从地理条件、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以及发展阶段看,经济带宜采取“点—轴”空间组织形式,同时,明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持续发展的新型空间格局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构建“一核、两轴、三区、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根据经济带内的城镇、产业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分布现状,并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经济带应构筑“一核、两轴、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一横一纵两条轴线勒出了东贯西通、南接北连的空间发展格局,由横轴所串联的上中下游地区通过功能互补实现协调发展,襄阳是整个区域的增长中心和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轴线上的各节点通过发展轴的传递和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带“面域”的发展,最终形成“点—轴—区”三个层次密切联系的空间组织结构。

2.深化一体化发展和次区域合作。经济带的一些相距较近的城镇应依托汉江水道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实现细组群和组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发展的局面。比如强化襄阳与南阳省际城市合作、推进相邻城市(镇)一体化发展、加强跨地市的次区域合作。

促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经济带应重点促进目前已在城市和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市民化,并加快2000余万农民在本经济带内进城就业和生活。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原则的具体落实,其核心是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落户城镇以及匹配与常住人口集聚规模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2.构建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在经济带范围内健全城镇体系,重点是在统筹城乡的基础上,推进不同等级的城镇集约高效发展,完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的城镇职能结构。

健全综合交通网络

经济带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的目标是建设集水运、公路、铁路等各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三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襄阳、十堰、荆门、安康、南阳五大区域性交通枢纽,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1.提高汉江通航能力。国家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汉江水运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经济带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汉江岸线资源、境内汉江航线连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上优势,以加快“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内河航运圈建设和加大梯级航电枢纽与通航能力建设为重点,畅通汉江水运通道。

2.强化铁路运输网络。经济带铁路运输网络重点是以强化与周边大城市的联系强度为目标,提高经济带内铁路网络密度和快速运输能力。

3.完善公路运输网络。经济带公路网络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国省干线为重点,加快优化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保证最方便快捷的换乘和换装,服务经济带的城镇化和产业发展。

4.拓展航空运输网络。航空运输是经济带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中的短板,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增加襄阳刘集机场航线与航班密度,将襄阳机场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二是完善神农架机场功能,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三是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四是完善南阳机场功能和临空产业配套设施,形成与郑州机场联动发展的格局;五是依托襄阳飞机维修与零部件制造、通用航空私用或商用飞行员培训、小型商用与农用飞机制造等优势,建设襄阳通用航空基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应以紧迫性、重要性、战略性问题作为主要内容,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上中游地区不同功能以及山区、平原等不同地理条件,实施有所侧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1.重点强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以汉江干流及支流、丹江口库区、湖泊、湿地及邻近陆域为主要空间载体,推动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

2.保护好平原地区生态环境。一是推动工业污染治理;二是加强农业污染治理;三是建设绿色城市和美丽乡村;四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推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安康、商洛、十堰、南阳、襄阳为重点,通过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矿区治理和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山区生态修复和治理。

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

经济带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中国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今后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多方面的能力。经济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市、区)为重点,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农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第二,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与管理力度。

2.建设特色生产基地。经济带有许多林特优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发展颇有前景。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重点围绕棉花、油料、畜禽、水产、烟草、果茶、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林特优特色生产基地。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带重点要在粮食、油脂、茶叶、饲料、水产品、家禽的精、深加工,蔬菜的冷冻脱水保鲜,以及生物质能源发电和木本油料加工等领域,引导相关企业进行重组试点,提高产业化水平。第一,推进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第二,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第三,加强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需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先进性、特色化、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将该经济带打造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带。

1.做强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经济带要发挥低成本要素和原材料资源优势,引导汽车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一是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档次;二是培育若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2.发挥特色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特产品丰富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该经济带的优势,应利用好这些条件,发展以农特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轻工机电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3.培育低碳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低碳和新兴产业集群是经济带保护生态与发展工业的重要结合点。汉江生态经济带要按照低碳循环发展要求,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依据创新引领、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思路,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等低碳和新兴产业,争取建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汉江经济带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基础条件的文化旅游、物流商贸两大产业,着力培育金融、养老养生和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产业群,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使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服务业成为汉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经济带应重点围绕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和亲水特质,着力打造“汉源”“圣都”“绿廊”三大知名旅游品牌;围绕历史文化游和生态休闲游两大重点,着力构建全国精品文化旅游区。

2.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产业。经济带应充分发挥汉江流域区位、资源和通道优势,以工业供应链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口岸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为重心,构建布局合理、具有强大支撑辐射作用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3.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产业群。经济带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趋势,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多样化发展的潮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金融、养生养老、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激发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对策措施

汉江生态经济带集生态功能区、贫困片面集中地区和省际交界区为一体,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建立和完善促进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促进经济带发展迈上新台阶。

1.建立和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一是加快经济带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市场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经济带要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做到“三要”:要加快建立开放、规范、竞争的商品市场,消除地方市场壁垒,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跨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等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二是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协调与对接。重点加强四类规划的编制和对接。区域合作规划:统一各地区在区域合作方面的认识,明确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确定区域合作的主要任务。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各城市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产业规划:研究和制订经济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交通规划:依照快速客运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与集装箱运输系统建设要求,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的建设项目加强对接,做到规划统一、同步建设。

三是健全区域合作机制。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协商解决区域内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交通、旅游、工业、农业、生态、科技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要强化资金保障。建议借鉴长三角设立“合作与发展共同基金”的经验,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设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使其成为促进合作的重要支撑。基金重点支持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性基础设施、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支持对于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重大规划的编制。此外,要建立奖惩机制和建立健全民间沟通协调机制。

2.强化对国内其他地区开放。一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重点加强与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的合作。重点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产业转移和引进、科技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此外,利用京津地区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区的对口协作关系,发挥京津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上游地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镇发展。探索生态补偿和生态付费的新模式,与东部省区共同开发碳中和旅游或碳汇交易项目。密切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交流合作。二是扩大招商和引资。通过招商和宣传,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对经济带借助外力发展至关重要。

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一是争取国家在规划编制方面的支持。争取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体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争取支持探索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示范探索建立水源区、受水区、影响区生态补偿机制。三是争取其他方面政策支持。争取的政策包括:对汉江生态经济带跨省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要产业转移承接项目、重大科技和产业合作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等形式的扶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设备和产品给予优先采购、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四是争取国家针对经济带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包括实施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汉江流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汉水文化发展工程、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