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五个坚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4 浏览量:28

来源: 中国国情国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对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定位总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要义,对制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域广阔,资源丰富。新中国的黄河治理建设是从1950年开始的。黄河治理建设方针是保障工农业生产。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治理黄河会议上鲜明指出,“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1984年原国家计委批复的《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今后的治黄建设,必须“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当前,黄河流域不仅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而且内部上中下游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巨大。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内部上中下游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巨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把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作为根本方针。这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基本要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式,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便客观存在。面对生态危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形成了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现代主义(本质是资本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相互论争的生态文明思想格局。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形成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传统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古今中外生态文明思想精华,是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现代结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实现全面生态转型。黄河流域既是源远流长的人类古文明主要源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又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生态屏障、能源流域、经济地带和脱贫致富攻坚区域,但人与自然共生不和谐问题尖锐并构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共生不和谐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必须基于流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护黄河生态、弘扬黄河文化又要黄河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种意义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本质是基于流域的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因此,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自然或资本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走人民普遍幸福之路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根本原则和奋斗目标,而且生活水平均等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居民生活不均等程度呈现倒“U”型变化,当经济发展跨入上中等收入行列时,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生活水平差距会分层次由之前的扩大转向缩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生活水平差距开始进入全面趋于缩小的进程。黄河流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仅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而且构成我国北方主体,在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意味着制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必须以人民的普遍幸福而非地理的普遍繁荣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人口自由流动,激励人口和经济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向条件相对优越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域转移。

坚持人民普遍幸福不能“唯收入论”

从空间经济学来看,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由个人收

人、地方舒适性愉悦性、通勤与住房费用综合决定。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越是幅员辽阔,各个地方之间舒适性愉悦性、通勤和住房费用平均差距趋于越大。无论是全国还是黄河流域都堪称幅员辽阔,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地方之间的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生活舒适性愉悦性、通勤与住房费用的差距变得十分显著。因此,缩小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之间以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发展差距,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综合考虑提高个人收入、增进地方愉悦性、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收入水平均等化,不可“唯收入论”“唯GDP论”。

坚持让流域地方品质改善成为新的驱动力

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相对长江流域而言,黄河流域地理经济效率较低、水资源紧缺且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计算,截至2018年底,黄河流域9省区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相对集中程度分别仅为0.89和0.91,远低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1.28和1.40。这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科技创新密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更低于长江经济带水平。因此,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提升黄河流域创新能力。国内外经验表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偏好高品质的地方。在这里,所谓地方品质是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私人消费服务等在地区之间不可移动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黄河流域地方品质显著落后于长江流域,既表现在“绿色青山”数量、多样性和质量方面,也表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等私人服务品质方面。这意味着,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改善黄河流域地方品质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提升全流域地方品质,实施以改善地方品质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和驱动发展的战略。因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仅是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直接需要,也是以地方品质提升集聚人才和创新、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