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巨型国家。因此,在新时代需要适应多样化区域特性构建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使之与新时代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适应。显然,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我有一个建议——构建“美丽生活圈域”。
长期以来,我国构建国土空间布局体系限于较单纯地强调生产视角,忽视生活、生态视角。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视角得到高度重视,但生活视角仍未得到应有重视。这种状况已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里重塑国土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必须纠正单纯强调生产、忽视生活的倾向,把提升国土地方品质作为关键。
国土地方品质不仅决定于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决定于可及的发达多样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等私人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以及便捷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等。
有效提升国土地方品质,不仅要划分和管控好“三区三线”划分,而且还要提供优质的私人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美丽生活圈域”是指一定交通时间内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地域,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生活圈。它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国土空间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是有效提升国土地方品质的需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打破地方分割、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活圈域,这样既能保证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趋于减少和老龄化,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人口密度过低、直至无人居住。在这种趋势下,各个乡村各自为战,搞“大而全、小而全”必然是越来越没有规模效率的,也是难以持续的。为了维持和振兴乡村生活,需要破除乡村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尺度合理的区域范围内统筹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由多个乡村和城市组成的“美丽生活圈域”。
三是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都市圈化是城市化必经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城市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勤都市圈所组成的。因此,跳出传统中心城区,打造通勤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群立体交通体系发展,特别是“轨道上的城市群”发展,交通时间不等的交通城市圈将加快形成,以交通圈为导向,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地方性、不可贸易品的布局,形成高效、公平的“美丽生活圈域”,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