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1 浏览量:19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在全球经济迈向“服务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服务业成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着力点。全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引擎。推动中国服务业大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转型升级。近些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199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仅有98亿美元(出口额57亿美元,进口额41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4706亿美元(出口额1904亿美元,进口额28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0.6%上升到了5.6%。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内、区域间的服务贸易发展差异十分显著。本文主要根据《中国商务年鉴》数据,通过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及各个省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在服务贸易地区间差距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利用国家服务贸易数据,分析了导致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差距的原因。霍克曼和卡尔桑迪(Hoekman & Karsenty)通过分析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的差异得出,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1]哈丁(Hardin)证明了FDI对于服务贸易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库兹纳尔(Kuznar)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各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居世界第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拥有较多的拥有良好教育程度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3]殷凤等利用1990~2005年14个服务贸易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收入水平、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商品出口和服务开放度对服务进出口均有显著正效应。[4]除此以外,布拉加(Braga)等人[5]-[7]也先后阐述过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对一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的差距进行解释,但是并不能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服务贸易差距的主要原因。

1999年以后,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对外贸易地区间的差异,但最初的研究并没有区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杨彦明等通过建立对外贸易与外资的回归方程,指出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并不是决定中国贸易地区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外资成为形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因素。[8]李国柱等通过标准差、基尼系数等指标的计算,判断出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区域差异及不均衡性在不断扩大。[9]在针对服务贸易地区间差距的研究中,李杨等利用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各省市数据得出了服务贸易分布不均衡的五项特征。[10]蒋庚华通过定性分析认为,中国服务贸易存在内部结构失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服务业基础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文化及思想差异、政策差异、政府行为方式差异以及服务业集聚。[11]朱晓红也通过定性分析指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上呈东强西弱的格局是由政策因素、服务贸易的规模效益,以及服务贸易基础的差异共同造成的。[12]定性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区间服务贸易的差距进行解释,但是由于缺乏实证检验,使得分析结果的说服力受到影响。逯宇铎等利用2007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出,区域服务贸易差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初始发展水平、要素配置结构和政策导向三大方面。[13]但在此项研究中,忽略了空间数据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和异质性,使得实证结果可能产生偏差。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于中国各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现状描述与定性分析上,虽然已有学者开始进行实证分析,但研究中并没有考虑空间数据的特殊性,更鲜有学者对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的变动进行解释。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这些因素对地区间服务贸易的差距现状及变动进行解释。

二、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水平差距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水平差距的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差距十分显著,服务贸易分布高度集中。2012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7.91%、86.80%和88.81%,而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占比仅在3%~5%。

从区域内部看,服务贸易主要发生在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省份。在东部地区10个省份中,北京、上海、广东的服务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占到区域内的七成或以上;中部6省中,湖北、安徽两个省份占比近一半;西部12省中,重庆、四川、陕西的占比也超过六成;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服务贸易占区域内的七成。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看各个省市分布,服务贸易集中发生在上海、广东及北京,这三个省份的服务贸易额占比超过了全国的60%。其中,2012年上海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515.6亿美元,占全国27.3%。2012年服务贸易总额前10名地区分别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和重庆。

(二)中国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变化情况

1.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的测度方法

对于地区间差距的定量描述,一般可以采用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或泰尔指数法等进行分析。由于本文在分析地区间的差距时,也需要同时分析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法是这些方法中可以同时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以及它们对总差距的贡献,故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法对地区间服务贸易额的差距进行定量描述。

本文中,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GDPij表示i地区j省份的生产总值,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Trij表示i地区j省份的服务贸易额,Tr代表全国服务贸易总量。将泰尔指数进一步分解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间的差异TBR,以及四大区域内部的总差异TWR,即T=TBR+TWR。区域间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GDPi与Tri分别代表i地区的GDP和服务贸易额。四大区域内的总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i为第i区域内省份间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2.测度结果及分析

利用2007~2012年服务贸易数据,可以计算出泰尔指数以及其分解项,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2年间,服务贸易的总差距是在持续扩大的,无论是区域间差距还是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都在增加。

(1)总差距变动情况

全国各地区间服务贸易总差距由2007年的0.631扩大至2012年的0.759。从各省服务贸易绝对值与占比情况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2007~2012年,服务贸易额的前三位一直被上海、北京和广东占据,没有发生变化。从不同年份各省份数据的离差平方和的变化可以看出,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各省市之间服务贸易总额的绝对值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见图2。

 

(2)区域间差距变动情况

根据泰尔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服务贸易区域间差距为0.365,2012年上升至0.424,是三项差距中上升幅度最小的。从服务贸易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分布来看,各区域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中部、西部地区略有上升,东北地区则有下降的趋势,见图3。

(3)区域内差距变动情况

区域内差距由2007年的0.266上升至0.334,差距扩大幅度高于区域间差距扩大幅度约1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区域内部,服务贸易更集中发生在一部分省市,尤其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总合占比显著上升,从41.3%上升至60.2%;其他区域则基本稳定,见图4。

 

三、影响地区间服务贸易额差距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影响地区间服务贸易额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指标的可量化性以及可得性,选取了6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这6项指标包括: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货物贸易水平、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成本。

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VA GDP)表示。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服务出口和进口能力。服务业消费水平:以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服务消费支出(C)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以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FDIs)表示。外商投资会直接提高服务贸易中“商业存在”的规模,同时外商投资会为当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种技术的外溢会加速被投资地区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水平:以货物进出口总额(TRG)表示。服务贸易最早是伴随着货物贸易产生的,以满足制造业全球化扩张中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随着产业链条的深化与细化,这种需求会持续增长,从而对服务贸易产生影响。人力资本质量:以大专以上教育水平占比(EDU)表示。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会同时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及品质,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人力资本成本:以服务业平均工资(WAGE)表示。服务业对“人”依赖度较高,所以服务企业很重要的一部分成本就来自人力资本,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一部分跨国企业,从而对当地服务贸易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全回归的模型设定为:

 

由于可获得的服务贸易数据时间年限较短,使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所以本文主要利用2012年各省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模型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业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及各省2013年统计年鉴、商务部网站及各省商务厅网站。由于香港、澳门特区及台湾在计算服务贸易相关数据时单独统计,西藏自治区部分数据缺失,本文采用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全国30个地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模型的选择

由于回归中主要使用的是各省市横截面数据,需要对变量进行空间自回归的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通过对2012年中国各省服务贸易总额的Moran’sI指数检验可以发现,全局Moran's I=0.136,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各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在整体上存在自相关关系。所以,如果只进行传统的多元回归计算,会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这也提醒我们有必要考虑纳入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算。

在空间两种模型的选取上,通过对模型拉格朗日乘数的计算可得,LMLAG和R-LMLAG的P值分别为0.597和0.230,LMERR和R-LMERR的P值分别为0.004和0.002。LMERR显著于LMLAG,且R-LMERR显著而RLMLAG不显著,满足安瑟林(Anselin)提出的模型选择标准,故本文将采取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结果分析与讨论

利用GeoDA软件对全变量进行空间误差模型的回归可以发现,模型中,外商直接投资和教育程度两项变量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在剔除掉最不显著的变量后,再次进行回归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修正模型的全部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见表1。通过对比原模型和修正模型,可以发现在剔除变量后,模型所有变量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R2),并且赤池信息准则变小,以上这些都证明了修正模型拟合程度更好。

从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1.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有正向影响,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1%,服务贸易总额将增加15.3亿美元。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区域不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得东部地区得到了率先发展的机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会自动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区。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差异。2012年,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

 

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效应的存在加速了服务贸易发展,使地区差异扩大。纳楚姆和诺兹(Nachum & Nodes)的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业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各中小服务企业在收益、国际业务和员工招聘方面比不在集群内的同等企业更为国际化,拥有较多的市场机会。[14]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来看,对服务业泰尔指数计算后得出,2000年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出现了逐年扩大的趋势。[15]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正向影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增加2.2亿美元。跨国企业在国际扩张的区位选择中,重点考虑的主要是目标地区经济和市场发展、专业人才集聚、政治经济稳定等涉及到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相关内容。[16]在这些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更有竞争力。同时,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拥有更好的投资条件,包括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这也使得服务贸易的地区间差异形成。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在空间上的集聚,也是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根据新新贸易理论,高生产率企业总会布局在优势区域生产。而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在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时会选择优势地区,这会进一步加剧空间经济的不均衡。从中国FDI的空间分布中可以看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进入21世纪以来FDI空间自相关性进一步加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空间集群的特性。[17]

3.人力资本成本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平均工资每增加100元,服务贸易总额会减少1.4亿美元。人力资本的成本较低是吸引国外企业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人力资本成本也是本次测度中唯一对服务贸易水平产生负向影响的指标。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明显低于东部,服务业平均工资约为东部的80%左右。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成本和壁垒逐渐降低,工资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2007~2012年,中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工资水平上涨幅度最小为12.37%,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有较快的上涨,分别为14.4%和14.7%。2007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东部的55.7%,61.4%以及62.1%,到了2012年,比例提升为了62.1%,69.7%以及66.6%。由于工资的增长对于服务贸易有负向的影响,地区间劳动力成本的缩小就可能会引起服务贸易额差异的扩大。

4.货物贸易水平与服务贸易额呈现显著正相关,货物贸易额每增加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增加0.06亿美元。货物贸易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水平。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及北京是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最多的五个地区,并且在总量上与其他省份间的差距巨大。

与预期不同的是,地区间货物贸易额差距的变动方向与服务贸易恰恰相反。根据货物贸易的泰尔指数,地区差距尤其是区域间层面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见图5)。货物贸易额总体差距由2007年的0.552下降至2012年的0.470。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工业基础都稳步提升,各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展货物贸易的基础要好于服务贸易。加之近年来,部分较发达的省市对外贸易的重点正在逐步向服务贸易转移,这使得货物贸易差距缩小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差距扩大了;其次,相较货物贸易来讲,服务贸易对集聚的要求更高。伊列雷斯和菲利普(Illeris & Philippe)曾指出,服务业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的不可分性,以及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其比制造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并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18] 

 

5.服务业消费水平与服务贸易额呈正相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服务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服务贸易总额增加5.5亿美元。在中国,受到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服务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而其他地区的服务消费水平与东部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仅仅约为最高地区的1/3。但是,地区间服务业消费水平差距在2007~2012年同样是呈现缩小趋势的,总差距由2006年的0.217下降至2012年的0.193,与服务贸易差距的变动方向相反,不能作为解释差距变化的原因。

6.人力资本质量对服务贸易总额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模型变量选择时的预期是不一致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更多的对服务贸易出口产生影响,而中国现阶段服务贸易仍是以进口为主,故人力资本质量不是造成地区间服务贸易总额差距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

本文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差距十分显著,服务贸易分布高度集中于少数省市。近年来,这种差距无论是区域间、区域内还是总体上都呈现扩大的趋势。服务的消费水平、货物贸易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额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对服务贸易额有负向影响。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FDI在空间上的集聚、人力成本差距的减小是导致地区间服务贸易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中国的经济区域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作者简介:梁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云通,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本科生;杨开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07&ZD010)

参考文献:

[1] Bernard Hoekman, Guy Karse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Services[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1992(9): 211-236.

[2] Hardin A, Holmes L. Services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 Industry Commission, 1997.

[3] Andzelika Kuzna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Z].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ETSG)Working Papers, 2007.

[4] 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61-69.

[5] Carlos A. Primo Braga.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rvic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1996(3): 34-37.

[6] Bernard Hoekman, Carlos A. Primo Braga. 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 A Survey[Z]. CEPR Discussion Papers 1705, 1997.

[7] M Amiti, Shangjin Wei. 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s It Justified? [Z].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Working Paper, 2004.

[8] 杨彦明,李兴.中国各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4):73-76.

[9] 李国柱,马树才.区域贸易差异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8):24-26.

[10] 李杨,张汉林.中国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J].国际贸易,2009(9):42-47.

[11] 蒋庚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区域结构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2] 朱晓红.中国服务贸易的区域格局研究[J].现代商业,2010(17):135.

[13] 逯宇铎,李丹.中国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化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41-44.

[14] L Keeble Nachum, Neo-Marshallian Nodes. Global Networks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Z]. 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 Working Paper138, 1999: 154.

[15] 史修松,唐步龙,陈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化——基于Theil指数视角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8-11.

[16] 盛维.生产者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区位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17] 陈相森.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5-114.

[18] Illeris, Jean Philippe. 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3, 13(2): 3-9.